1011上課內容-印度

投影片1 圖
投影片2 地理環境
• 地理形態多元 沖積平原、沙漠、
雨林、沼澤、山區、
森林、高原、海岸、
河川、湖泊
• 氣候溫暖乾燥 大部分是在熱帶:
3月-5月夏天,超過40度
6月-7月雨天,氾濫成災
8月-10月春天,氣候溫和
11月-2月冬天,偶有霜降
投影片3 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發源地+圖
投影片4 恆河流域─聖河、天堂的門戶
投影片5 多元的地形+圖
投影片6 人口概況
• 直至2005年,全國人口10.9億,男性有5.3億,女性有4.9億。聯合國預估,在2050年將達到15.93億人。
• 印度主要種族有:(有10個大民族和許多小 民族)
1. 土著─達羅毗荼人Dravidians
2. 阿利安人Aryans-印歐民族的一支
3. 蒙古突厥人、黑矮人、澳洲土著
投影片7 語言複雜
• 官方語言:英語、印地文(Hindi)
• 憲法承認的語言有15種,登記註冊的有1600多種語言,各地方言多達220種
• 印度的小學生需要學習三種語言:英語、印度語、當地語
「印度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語言」
投影片8 歷史演變
• BC 7000-4000 印度河谷開始出現農村社會
• BC 4300-3200 發展農業與田野社會→出現都市化
• BC 3000-1500 哈拉帕(Harappa)文明時期開始
• BC 1000 阿利安人(Aryans)進入恒河流域
• BC 327 亞歷山大入侵
• AD 1526 建立蒙兀兒帝國
• AD 1600 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
• AD 1947 印度走向獨立→印巴分治
投影片9 古印度文明─城市文明+圖
投影片10
• 城市生活:
1. 街道寬敞,有下水道,住家有浴室和排水系統
2. 有店舖、大型穀倉、公共澡堂、堡壘和公共活動場所
3. 利用銅和青銅來製造工具和武器
• 文字上:印章和泥版留下的文字迄今無法解讀
• 經濟上:
1. 以農業為主
2. 工商業發達─蘇美地區曾經出土哈拉帕人方形印章(刻有人像、大角牛和文字符號),顯見與兩河流域有密切的貿易往來
• 社會上:
1. 居民依階級分成不同的團體,居住在城中不同的區域
投影片11 古印度文字+圖
投影片12 印章+刻寫板圖
投影片13 哈拉帕文化+圖
投影片14 哈拉帕城市遺址圖
投影片15 摩亨約達羅遺址圖
投影片16 生活用品
投影片17 阿利安人與吠陀文明
• 時間:BC 1500-500
• 社會:
1. 以父系家庭為基本單位
2. 同宗家庭形成宗族,由族長統治
3. 在現今的印度農村,族長擁有最後裁決權
• 經濟:轉為定居的農業生活
• 政治
1. 首領是國王,世襲制
2. 部落大會決定地方所有大小事務
投影片18 種姓制度
阿利安人征服印度後,在北部建立了許多小國,為了避免被「土著」血統混雜,以及統治上的方便,建立了極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種姓制度。
種姓(Caste)的字義,是經由葡萄牙語中的「血統」的意義而來。後經印度人將其意思引伸為「顏色」,亦即皮膚的顏色而言。白皮膚的阿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為確保自己的血統不被原住民「污染」,且便於統治印度人民,於是制定了一套政教合一,規範社會的種姓制度。
投影片19 無形枷鎖的種姓制度
依宗教觀點及職守,將人分成四個階層。最上層是婆羅門(Brahmana),包括僧侶和有學問的人。古來祭司在婆羅門教的儀式中,居極重要的地位,因此這個階層被視為聖潔的象徵。次為涵蓋貴族和武士的剎帝利(Kshatriyas)階層。再來是吠舍(Vaisya),包括商人和地主。第四階層是首陀羅(Sudra),僕役和手工匠人都屬此類。另有一種不包括在四種姓之內,占全印人口百分之十五,向來引起爭議的賤民,古法典稱之為「被排除者」,財富只限於狗和驢 。
投影片20 階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圖
• 實施:有各種禁忌或限制 (如婚姻、共食、職業)
• 法典:摩奴法典
• 特色:極為不平等的社會
• 持續:以婆羅門教的宗教信仰為基礎
投影片21 摩奴法典
• 相傳,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兒子,為了確定人間各種人在社會上的應有次序,確定婆羅門和其他種姓的義務,便制定了這部法典。
• 摩奴法典首先確認婆羅門是人世間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勞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剎帝利則有權奪取首陀羅的一切。
投影片22
• 四個等級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規定了許多殘酷的刑罰。比如,低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動手的要斬斷手,動腳的要斬斷腳。
• 《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
• 被開除出種姓的人也成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
投影片23 孔雀王朝+版圖
• 時間:BC 322-187
• 強盛:阿育王
→「轉輪聖王」
• 貢獻:
1. 國力強盛
2. 傳播佛教
3. 藝術成就最高
(1) 建築─佛塔
(2) 雕刻─佛像
投影片24 笈多王朝+版圖
• 時間:220-450 AD
• 政治:中央集權
• 經濟:農業發達,與西方有貿易往來
• 宗教:印度教興起、
大乘佛教盛行
投影片25
• 文化成就
1. 梵文文學創作的黃金時代
2. 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的創作
3. 數學:發明零和代數學、圓周率(小數點後四位)
4. 藝術:神廟和石雕最為突出
5. 冶鐵術
投影片26 鐵柱照
投影片27
笈多王朝諸王均發行金、銀、銅等各種貨幣,而貨幣上的圖案極其生動,如旃陀羅笈多一世凝視王妃鳩摩羅提篦之圖、三慕達羅笈多王坐彈「維那」琴之圖、旃陀羅笈多二世獵獅之圖、鳩摩羅笈多王獵犀與騎象之圖等,這些都可說是工藝發達的結果。
投影片28 外族入侵時期
從西元450年-1400年,印度受到許多外族入侵
1. 中亞的匈奴人
2. 8世紀早期的阿拉伯來的回教徒
3. 11世紀後期波斯和阿富汗來的回教徒
4. 1398年鐵木兒攻下德里
投影片29 玄奘法師西行路線圖
投影片30 七世紀、十世紀國家版圖
投影片31 十二、十四世紀國家區域版圖
投影片32 蒙兀兒帝國
• 時間:1526-1857
• 種族:蒙古人
(成吉思汗後裔)
• 政治:中央集權
• 宗教:宗教寬容
• 藝術:陵墓建築、
鑲嵌藝術
投影片33 建築照片
投影片34
蒙兀兒帝國第五代的國王薩加罕,因哀痛心愛的泰姬瑪哈王妃的去世,在阿格拉興建了泰姬瑪哈陵,1653年,這座耗費了五百萬盧布,以二萬名工人,經過22年,全部由白色大理石組成的泰姬瑪哈陵才終於完工。
投影片35 泰姬瑪哈陵圖
投影片36 泰姬瑪哈陵圖
投影片37 英國東印度公司+圖
投影片38 英國東印度公司
• 意義:英國殖民主義的代表產物
• 時間:AD 1600.12.31,
英女皇伊莉莎白批准設立
• 發展:隨著英國殖民主義不斷擴大
18世紀中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
150處商站和15家大代理站
投影片39 東印度公司勢力範圍圖
投影片40 甘地與印度獨立
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獨立、自決運動潮流的影響,印度人在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領導下,以「非暴力主義」、「不合作運動」和「消極抵抗」三種訴求為手段,抵制英國。經過艱苦的爭取,1947年英國政權終於離開印度,讓印度走向獨立發展之途。
然而,印、回雙方在語言、習俗、宗教信仰的不同,以及領土上的紛爭,導致經濟均衡體制遭受破壞,彼此間的仇殺事件不斷,甘地也為此捐軀。
雖然印度在長期的抗爭下獲得獨立,領土卻終告分裂,成為今天半島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國。發展前景仍將是充滿坎坷與變數的。
投影片41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甘地年輕時曾留學於倫敦,大學畢業後即成為律師,曾在南非領導反對種族歧視的運動。隨後,甘地束裝返國領導國民會議派,著手追求印度的獨立自治,先推動拒絕繳稅、拒絕購買英國商品的運動,然後展開絕不使用暴力、不協助英國人、不服從英國人等政治運動,終於成功為印度爭取得獨立。
不過遺憾的是1948年1月,甘地竟遭到一名婆羅門教派男子以手槍射殺身亡。
投影片42 生活型態:食、衣、住、行
投影片43 食
投影片44 狩獵
投影片45 莎麗穿法
投影片46 宗教信仰
• 印度約有83%的人口信奉印度教 ,此外還有伊斯蘭教 (14%)(印度是全球第二大回教國家)、錫克教(0.7%)、佛教 (0.5%)、基督教 、耆那教 、祅教...等。
• 在印度,宗教不僅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也規範印度人的行為、思想、婚姻、社交和社會階級地位。
投影片47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二十世紀末的今日,是世界上少數仍然擁有自己特色、獨樹一格的國家,大部分人民似乎仍生活在一個遙遠而古老的時空裡。
因為印度社會基本上是由印度教(Hinduism)的宗教理論及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所構成。印度教諸神都有強烈的個性及象徵意義,而種姓制度則嚴格劃分身份、階層,使印度人的社會行為和思維,呈現相當大的岐異性。
投影片48
• 共同特色
1. 輪迴轉世:人死後靈魂依照生前行為的善惡,重新誕生在世上,因此這一世的幸福與否,在前世即註定。人所能做的是接受現實、努力行善。
2. 沉思與苦行:以哲學系統和苦修方式配合修煉,希求能跳出輪迴,達到精神的絕對解脫,進而了解宇宙和自身的神秘。瑜珈術就是為求沉思與苦行的一種方法。
投影片49
• 宗教派別
1. 婆羅門教
2. 佛教
3. 耆那教
4. 印度教
投影片50 婆羅門教
• 意義:最古老的教派
• 經典:吠陀經(BC 1500-500)
• 神明:多神信仰
最主要的神明是婆羅門,代表永恆與無所
不在的唯一主體,是所有生物靈魂的根
源,因而被稱為「婆羅門教」
投影片51 宗教改革與耆那教
在婆羅門教盛行與種姓制度蔓延之下,除了少數的社會階級、人士得利以外,絕大多數的人民都深受社會階層僵化之害,生活無法改善。這種情形自然引起有識之士的反對而思加以改革。因此,到了西元前五、六世紀間,印度就有各種宗教改革的運動產生,其中以耆那教和佛教的創立最為重要。
摩訶毗羅(Mahavira)主張以隱修苦行、不殺生,來獲得靈魂的自由、征服生命的痛苦,獲得不少人的崇信,此一宗教就稱為耆那教(Jainism)。
投影片52 耆那教
• 創始者:馬哈韋拉(Mahavira,BC 540-467)是第二階級的剎利帝貴族
• 主張:
1. 相信宇宙萬物皆有生命,嚴禁殺生
2. 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和一神論
3. 禁慾苦修─詐欺、偷、強、暴力、貪色慾為大逆不道。
不論士農工商、貴族、平民,盡責,盡力做人的責任,為基本的要求。力求身體的控制,期能超然於物質的需求,非一般人能做到,
我們熟知的瑜珈術,即便從耆那教發展出來的。
投影片53 佛教
• 時間:西元前六世紀
• 創立者:釋迦牟尼
• 教義:克服慾念、
眾生平等
• 發展
1. 全盛:西元前2世紀-西元後2世紀
2. 分裂:分為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3. 衰微:接受輪迴觀念,被視為婆羅教的支派
投影片54 釋迦牟尼佛悟道
投影片55 佛教照片
投影片56 四聖諦
即「苦、集、滅、道」四種真實不虛之真理。係佛陀成道之後,於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之說,為佛教中之基本教義,並為生死解脫之唯一方法。
1.苦諦,即世間有漏之果;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
2.集諦,即世間有漏之因;是說明人生的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
投影片57
3.滅諦,出世無漏之果;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為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
4.道諦,出世無漏之因;是說明人要修行八正道,才能達到苦滅之境,和證得涅槃之真理。
此四聖諦括盡世出世間的兩種因果;即苦與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與因,而滅與道表示證悟世界之果與因。
投影片58
四聖諦是治療苦惱的原理,如同醫生治療人們肉體上的病一樣。首先,苦是現實的苦,相當於肉體上的病狀;集是苦的原因,相當於病因;滅是苦消滅後的理想狀態,就是無病時的健康狀態;道是達到理想狀態的正確方法,等於醫生治療病人所用的種種方法(如藥物、手術、休息、寧靜、復健等等)。
同理,為治療人們精神上的病(苦);首先要正確了解苦的性質(病因、病狀),才能選擇理想的方法(治療方法),然後趨向實踐(治療),以達到理想的狀態(恢復健康)。
投影片59 八正道
佛陀所證悟之獨特的涅盤解脫方法,是其他各種宗教、哲學、思想所未曾有者。
正見
又作諦見。指正確的觀念,特指具有佛說的四諦知識,也就是佛教智慧。
正思惟
又作正志、諦念。指正確思維,特指離開世俗的主觀分別,離開邪妄迷謬,作佛教的純真智慧的思索。
投影片60
正語
又作正言、諦語。指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也就是不忘語、不慢語、不惡語、不謗語、不綺語、不暴語,遠離一切戲論。
正業
又作正行、諦行。指正當的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作一切惡行。
投影片61
正命
又作諦受。指正當的謀生手段,即按佛教的標準謀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
正精進
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治。謂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去惡從善,自覺努力、令未生之惡心不生,已生者令斷;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臻於完善。
投影片62
正念
又作諦意。即憶持正法,勿使思想行為錯誤,明記四諦等佛教真理。
正定
又作諦定。指正確的禪定,及正身端作,專心一志,身心寂靜。
投影片63 佛教勢力發展圖
投影片64 印度教
• 印度人將幾千年來的文化與婆羅門教、佛教等宗教融合而形成了印度教,印度教(Hinduism)信奉多神,也崇拜動物,他們認為動物和人一樣,有靈魂會轉世投胎,其中最神聖的動物是牛。
• 特色:
1. 來源複雜
2. 承認階級制度
3. 相信輪迴
4. 宗教寬容並存
投影片65 梵天、毘師努、濕婆 三大主神一體 + 圖
投影片66
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即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在該教看來,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個環節,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一個人的善良行為能使他升天,邪惡行為則能令他墮為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回歸梵,與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投影片67 濕婆神+圖
投影片68 象頭神+圖
投影片69 泰姬瑪哈陵照片
投影片70 藝術─佛教雕像
投影片71 印度教神明
投影片72 藝術─建築
投影片73 印度各王朝列表
1. 史前印度70,000–7000 BC 16. 貴霜帝國- 60–240-
2. 梅赫爾格爾文化7000–3300 BC 17.笈多王朝- 240–550-
3. 印度河流域文明3300–1700 BC 18.戒日王朝- 612–647-
4. 後哈拉巴文化1700–1300 BC 19.朱羅王朝- 848–1279-
5. 吠陀文化1500–500 BC- 20.加茲尼王朝- 962–1186-
6. 鐵器時代1200–316 BC 21.古爾王朝- 1152–1206
7. 列國時代700–300 BC 22.蘇丹國979–1596-
8. 摩揭陀王國684–26 BC- 23.德里蘇丹國- 1206–1526-
9. 希蘇那伽王朝- 684–424 BC- 24.德干蘇丹國- 1490–1596
10. 難陀王朝- 424–321BC- 25.曷薩拉王朝1040–1346
11. 孔雀王朝- 321–184 BC- 26.毗奢耶那伽羅王朝1336–1565
12. 巽伽王朝- 184–75 BC- 27.莫臥兒帝國1526–1707
13. 甘華王朝- 75–30 BC 28.馬拉特帝國1674–1761
14. 中王國時代232 BC–1279- 29.英屬印度1757–1947
15. 安度羅帝國230 BC–199- 30.印度共和國1947以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