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 社二甲、社二乙 97/05/09

1. 殖民地時代
(1) 清教徒移民新大陸
1-1 清教徒移民新大陸
• 1607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新大陸,在維吉尼亞建立詹姆斯城 (Jamestown),開始種植煙草維生。
• 1620年,英國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May Flower),抵達普利茅斯,他們在此定居並建立新英格蘭(New England),經過十年的建設經營,北自麻塞諸塞,南至喬治亞的大西洋沿岸,共十三個殖民地成為英國移民的新天地。
新移民
• 為爭取宗教自由
• 為逃避歐洲大陸的戰爭
• 為躲避來自地主的經濟剝削與壓榨
 尋找一塊沒有地主、貴族以及專制君主的土地
 在美洲新大陸建立一個不受傳統束縛的「新世界」

(2) 殖民主義下的新大陸
1-2 殖民主義下的新大陸
• 對母國而言:
1. 英國工業原料的提供地
2. 英國商品的銷售市場
3. 帝國強盛來自殖民地人民的努力與付出
 對殖民地經濟有諸多的干涉與嚴苛的限制;一切商業活動以能使母國獲利為前提
• 對母國而言
 殖民地須將全部或大部分的出口運至母國,同時其進口也必須經由母國貿易商才得以購買
 如果殖民地與母國發生競爭,則殖民地產業將遭到禁止;反之,如果殖民地的主要產物正是母國所需,則可獲得優惠關稅或獎金鼓勵
→此即「重商主義」

• 殖民地的存在價值:
1. 是母國擁有的財產
2. 是從屬於母國
3. 必需絕對服從母國

• 英國國會對新英格蘭地區的管理
1. 航海法案
2. 糖稅法
3. 湯森法案
4. 印花稅法
5. 茶葉稅
6. 五惡法

• 對殖民地人民而言:
─他們認為殖民地是一個小型國會,也就是殖民地的議會在殖民地握有至高無上的立法權,而大英帝國則是一個聯邦,由一位國王和許多國會構成,殖民地的地方事務應當取決於當地有財產人民,殖民地人民應享有相等於英國本土人民的權利。
→ 因此在面對重商主義的大原則下,大英帝國榨取殖民地財富的政策,自然與殖民地人民的政治意識出現無可避免的衝突。

2. 革命背景
(1) 經濟因素
2-1 經濟因素
• 新移民的想法:為逃避歐洲的經濟困境,失業人口將美洲新大陸視為逃生的地方;只要辛苦工作與個人創意數年即可躍升到自耕農
→自由的土地=自由的生活
• 十七~十八世紀正逢英國政治不安,因此允許美洲殖民地人民自治;1763年英法戰爭結束後欲重新控制美洲事務已不容易

• 引起美洲獨立的重要經濟因素為:
1. 沒有代表的徵稅 No Representation No Taxation
2. 殖民地缺少足夠的通貨
3. 欠英國重債
4. 英國向北美洲新大陸人民加重稅金,以償付連年積欠的戰債

(2) 政治因素
2-2 政治因素
• 五月花協定Mayflower Compact:即規定建立一種民主制度,藉此以維持新殖民地的法律秩序

• 殖民地政府的存在:殖民地人大部分是英國人,長期接受民主政治觀念的洗禮。剛開始殖民地人接受英國國會專為殖民地制定的法律,同時遵守各殖民地議會通過的法律。逐漸地,殖民地人民認為英國國會的立法權應限於殖民地的對外事務,而內部應交由地方議會管轄;然而英國政府卻不能接受,他們認為英國國會的最高權力是無庸置疑的。

(3) 社會因素
2-3 社會因素
• 新移民雖來自歐洲各地,亦散居在各殖民地,但其擁有許多共通的特點,其中殖民地人民共同在艱苦環境裡求生存的事實,是促成他們彼此之間的重要聯結。亦即是,為適應新大陸的環境狀況,殖民地人民不再是歐洲的複本,而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美洲人!
• 在新世界中,殖民地人
• 在新世界中,殖民地人民不須衣靠祖先的血緣榮耀才能擁有土地,在這裡只要憑藉辛勤的工作和創意就能從事農、漁業或工商業等來累積財富。

(4) 啟蒙思想
a. 宗教觀念
• 在啟蒙思想影響下的清教徒,注重人的理性、肯定人存在的價值,相信人的善良天性、理性思考與社會傾向態度。
• 來到美洲的清教徒曾經歷英國國教派的宗教迫害變得較能寬恕,且願與他人分享成就
• 代表人物─富蘭克林接受喀爾文教義,但摒棄人們在世上必須過嚴峻刻板生活的教條;他認為個人可在執行道德清修的生活中,同時努力求得世俗的成功與幸福。
• 清教徒的理想─欲建立新大陸成為人世間的理想典範:「英國好比絕望的世界,而天感念他們的虔誠,是故賜予他們新的光明─美洲新大陸。」
→將社會與宗教緊密結合,使新國家能處於上帝的保護之下
• 教友派的思想認為:每個人皆可直接與上帝溝通,因而相信各種族和性別間的地位完全平等,他們並且高度容忍其他宗教信仰,這種平等理念對日後美國精神的平等觀念有推波助瀾之功。

b. 民主觀念
• 啟蒙思想對於美國獨立運動的影響:
• 促進美利堅民族的覺醒
• 堅定殖民地人民獨立的信念
• 哺育美國早期思想家
• 奠定美國現行制度的基礎
• 新移民本就渴望得到自由、平等與民主,在啟蒙思想鼓勵自然狀態、自然法則和自然權之下,使其思想解放,朝向民族覺醒,且強化獨立的信念。

3. 革命精神
(1) 自由觀與平等觀
• 當新移民航向新大陸時,就已代比擺脫過去的限制與不平等,以及宣布獨立,重新開始他們的生活。
• 殖民地廣為流傳的小冊子中所宣揚的民主觀念更是到到新移民的認同。初移民的目的即是為了個人的經濟利益,而其中關於權利平等與自由理論更是符合其利益。

(2) 潘恩的《常識》
• 《常識》Common Sense於1776年1月7日出版,帶給猶豫人民信心與決斷力,奠定了「獨立宣言」的思想基礎,可說是美國革命的政治意識先驅。
• 人擁有天賦權利如自由和平等,當在理想境界裡,人和平而幸福生活著,但是由於人類道德的不完美,使政府有了存在的必要,政府的終極目標即在於保衛人民的自由和安全。
• 政府既是人民求得幸福生活的手段之一,那政府的政策就必須以人民利益為依歸,但是英國政府的所做所為已超過其保護人民的職責,相對的是在威脅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個人權利、剝削人民的經濟利益。
• 潘恩為加強北美人民的信心,他說明了北美的潛力:有足夠的人力、天然資源與製造能力尤其是製造戰船的能力,且在外交上歐洲各國的支持態度,一切都說明獨立的時機已然完備與來到。

(3) 「獨立宣言」
• 大陸會議代表推派五人組成一個由湯瑪斯‧傑佛遜所領導的委員會專門負責起草「獨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公開發表,正式地向全世界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的決心。
• 「獨立宣言」分為兩個部分,前言主在敘說自由人權理念,另一部分則列舉殖民地人民所受的痛苦。
•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 laying its foundation on such principles and organizing its powers in such form, as to them shall seem most likely to effect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 Prudence, indeed, will dictate that Governments long established should not be changed for light and transient causes; and accordingly all experience hath shewn, that mankind are more disposed to suffer, while evils are sufferable, than to right themselves by abolishing the forms to which they are accustomed. But when a long train of abuses and usurpations, pursuing invariably the same Object evinces a design to reduce them under absolute Despotism, it is their right, it is their duty, to throw off such Government, and to provide new Guards for their future security.
• 傑佛遜推出的人人平等,一指政治上的平等,每個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權過問政治、藉直接或間接方式參與國家的管理;另一指的是經濟上的平等,殖民地上仍有些土地貴族,因此他強調的人人平等,即是針對殖民地依然存在不平等而提出的。
• 獨立宣言的意義,在於其前言所揭露的平等思想與自然權利說。
• 獨立宣言所追求實現的不僅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共同的願望,同時也是所有人類的心聲。


•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 ;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為了慎重起見,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應當由於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予以變更的。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但是,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這就是這些殖民地過去逆來順受的情況,也是它們現在不得不改變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當今大不列顛國王的歷史,是接連不斷的傷天害理和強取豪奪的歷史,這些暴行的唯一目標,就是想在這些州建立專制的暴政。為了證明所言屬實,現把下列事實向公正的世界宣佈 --他拒絕批准對公眾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總督們批准迫切而極為必要的法律,要不就把這些法律擱置起來暫不生效,等待他的同意 ;而一旦這些法律被擱置起來,他對它們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絕批准便利廣大地區人民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願放棄自己在立法機關中的代表權; 但這種權利對他們有無法估量的價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懼這種權利。

他把各州立法團體召集到異乎尋常的、極為不便的、遠離它們檔案庫的地方去開會,唯一的目的是使他們疲於奔命,不得不順從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州的議會,因為它們以無畏的堅毅態度反對他侵犯人民的權利。

4. 美國建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