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 社二甲、社二乙 970502

• 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有人又稱為產業革命,或者稱為第一次科技革命。
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
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是一種和平的革命,也是一種機械的革命
• 是一種建設性的革命,卻也同樣具有破壞性
• 使社會獲得充分發展,也同樣造成許多紛爭。

工業革命發生於歐洲的原因
• 歐洲知識之所以有其成功之處在於:
1. 學術探究獨立自主,不受外界干擾
2. 學術圈中發展統一方法論,形成共同的、跨文化跨國家的語言
3. 發明中的發明,將其研究成果散播
• 新舊思想
1. 中世紀開始,學術界與傳統權威因觀念起爭執,傳統以古代智慧為主不願加以修改,封閉社會中新想法勢必與傳統有所衝突。
2. 在歐洲新想法本身有實用性,統治者以新想法壓制對手,當時人們以人會越過越好,越聰明為思考點。
3. 新思想與古代意見分歧,知識更新,例如:葡萄牙航海家發現許多新事物顛覆傳統。
• 科學實驗
1. 觀察與測量、實證、數學演譯的強力結合造就新知識誕生。
2. 如何實驗?研究者需發明一套研究策略及觀察工具,而這個過程非常耗時,而知識也持續成長,而以前的研究為革命打下基礎。
3. 而實驗持續演進運用了許多方法,推陳出新。
4. 科學家除了互相合作,也互相競爭,發表最新研究,獲得名聲這股動力持續蔓延。
• 發生時機
1. 科學方法和知識上長足進步,帶動了相關應用,從16世紀的漫長實驗至17世紀開花結果。
2. 所有的高深知識與技術都需要時間發展,而工業革命為何需要等那麼久時間才能出現。事情發生需要時機,時機則需要社會供應與需求。
3. 機械化起步與工人需求相關,當時紡織業成長極快已經超越勞力供給的速度,因此造就機器改革使用。
4. 動力機械為工廠增加競爭力,使家庭工業生產微不足道,手工紡織變相工廠集中。
5. 在機械與動力下、能源與政府力量結合下,所謂的現代工業誕生了。

工業革命首先發生於英國的原因
1. 英國是最早獎勵發明與提倡科學研究的國家,而對發明家的利益予以確切保障,1624年國會即已通過”專利法”。
2. 英國17世紀後掌握了海上霸權 且為歐洲主要的商業國家─英國在海外殖民地既多,原料足,市場廣大,如何利用原料改造為商品獲更多利潤,成英國工商業追求的最大目標。
3. 英國煤鐵蘊藏量豐富;十三世紀以來 英國已經成為歐洲毛紡織業的中心。
4. 有充裕的資金從事生產技術的改良與工業的擴建─ 1694英格蘭銀行設立後,即成為當時歐洲最大且效率最高的銀行,商人易籌集經營企業的資金。
5. 私人資本得到保障,人民多向工商業發展─光榮革命後,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治。境內未發生過戰亂,社會只有建設而無破壞,人民從事工商業者多,資本累積愈厚,富有的工商業家有過剩的資本來投資於技術改良的研究,與從事新工業的建設。議會政治確立後,政府不能隨意徵稅,人民財產較有保障,人民為個人謀利益的工商業亦較有長遠計畫。

工業革命過程
*棉紡業
*蒸汽
*煉鐵
*冶金業等
à各種技術的改良運用到各種不同的層面
à漸漸地全面改革
à蔓延到其他各地

紐克門蒸汽機
• 早期的蒸氣機動力機械發明,以英國湯瑪斯‧紐克門(Thomas Newcomen)於西元1712年發明的蒸汽機最優秀,成功的被運用在礦區、油田。
• 可以取代大量的人力,但是紐克門蒸汽機體積龐大有三層樓高,效率差。
• 蒸氣在幫浦裡進入一具圓柱體,以水套管保持冷卻。使得進入圓柱體內的蒸氣立刻液化,創造部分的真空並改變氣壓,圓柱體的活塞便壓下。活塞連桿一端接著圓柱體上方的樞軸柱,當活塞向下移動,另一端的樞軸性向上升,帶動連接汲水幫浦的連桿。
• 問題在於蒸氣的高溫讓圓柱體過熱,削弱每一回跟著來的冷卻過程,直到圓柱體變得實在太熱,無法再行冷卻,造成上下運動的停止。

•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以棉紡織業的廣泛技術革命為起點,而以蒸汽機的應用為其特徵。棉紡織業是一個新興工業,技術基礎薄弱,設備簡陋,在國內外市場對棉織品的需求在不斷擴大,這些都刺激了這一行業中的技術改良。
• 1733年工匠凱伊(John Kay,1704-1764年)發明「飛梭」,提高了織布效率,使原來就落後於織布業的紡紗業更突出。
• 60年代起,棉紗織業出現了一系列工具機的發明。
• 1764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
• 1768年理髮師阿克萊特(Richard Arkwright,1732-1792年)利用木匠海斯的發明製成了水力紡車。
• 1785年牧師卡特賴特(Edmund Cartwright,1743-1823年)發明水力織布機。
• 紡織業的一系列發明推動了淨棉、梳棉、漂白和染整等工序的改革,各部門普遍採用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
• 工作機的普遍應用使動力問題突出起來。傳統的水力驅動常常受到季節、地區的限制,無法滿足普遍的對動力的需求。因此,發明一種不受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限制,而且有豐富來源的動力機,成為工業發展迫在眉睫的任務。

• 17世紀起,人們就已開始設計和試驗蒸汽機。直到由瓦特(James Walt, 1736-1817年)解決了蒸汽機的熱能和機械運動以後,蒸汽機才成為普遍應用於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萬能動力機。」更重要的是,蒸汽機的完善加速了工業化的進程,人類進入了「蒸汽機時代」。

瓦特
• 瓦特(Walt,1736-1819),出生於英國。他一生不斷研究蒸汽機的改良,使蒸汽機成為工業革命的主角之一。
• 蒸汽機的應用,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各項發展。

• 工業革命促進了交通運輸的革命。18世紀末就有人試圖用蒸汽機推動船隻。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Robert Fulton,1765-1815年)製造的蒸汽輪船試航成功,汽船成了內河運輸的便利工具。1850年左右,螺旋漿代替了明輪,鐵甲船殼開始取代木船。
• 1814年,英國礦工之子喬治.史蒂芬遜(George Stephenson, 1781-1848)製成蒸汽機車。
• 從19世紀30年代起,歐美國家掀起興建鐵路熱潮,到1870年,全世界鐵路長度已超過20萬公里。
• 法國人卡洛(Nicholas J. Cugnot),應法國國防部需求,在貨車上安裝蒸汽機做為動力,成功的行駛在普通道路上,每小時速度大約3.6公里,能夠行駛15分鐘,是蒸汽車輛的鼻祖。不過後來試車當中撞壞了,而停止研發
• 蒸汽火車發明之前,軌道車輛已經廣泛使用在礦場,只使用人力或是馬來拉台車。
• 1804年,英國的特里維西克(Richard Trevithick)成功的將蒸氣機運用在軌道台車上,他製造了一個有煙囪的鍋爐,並且將活塞工作完畢排出的廢氣引導到煙囪排出,增加火箱通風,提高燃燒效率,動輪和曲拐輪使用齒輪傳動。
• 這樣蒸汽機車已經能夠牽引10噸貨物,載70的旅客,成為蒸汽機車行駛軌道開拓者。
• 鐵路的發展直接推動了通訊方法的改進。1820年法國物理學家安培(Andre Marie Ampere, 1775-1836年)發現可以用電磁通過電線在兩點之間傳達信息。
• 1833年,兩位德國人在1,000碼長度內建立了有線電訊聯繫。
• 1844年,美國人莫爾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 1791-1872年)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之間架起第一條商業用的電報線。
• 1851年,英法兩國通過穿越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電纜溝通了電訊聯絡。1866年,大西洋底電纜敷設成功,溝通了歐美。
• 19世紀中葉以後,工業革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電力的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取代了傳統的蒸汽機,開始在經濟上和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才發明了第一架發電機,1873年他又發明電動機。此後,把電能用於工業機械化的過程迅速發展。1882年,奧斯卡.馮.米勒(Oscar von Miiller, 1855-1934年)架設了一條從米斯巴赫到慕尼黑約二十伏特電線(57公里),提出了遠距離輸電問題。

• 1882年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年)在美國建造了第一座直流發電廠,點燃了1,500隻(15瓦的)白熾燈。以後交流發電機、交流變壓器等相繼發明,為實現工業動力電氣化開闢了道路。電力也被應用於改善人們的生活。
• 1879年愛迪生發明電燈。
• 1882年他又試驗了電車,1893年他又發明電影放映機。
• 隨著電力應用範圍的日益廣泛,電力工業成為一門很有前途的新興工業。

內燃機在18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Rudolf Diesel,1858-1913年)加以改進後才得以廣泛應用,並促進了汽車、飛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1880年代發明汽車。20世紀初出現飛機。

• 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的技術革命造成了電力工業、汽車製造業、飛機製造業、石油開採和加工業、化學工業、光學工業等一批新興工業部門的發展,而且也推動了傳統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機器製造業的技術革命和發展。

• 通訊手段進一步改善。1876年,美國人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 1847-1922年) 發明電話。
• 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Aleksander Stepanovich Popov,1859-1906年)發明無線電。
• 1896年,意大利人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1937年)取得了無線「傳電脈衝方法」專利。
• 這些發明使人們開始進入無線電時代。

近代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徹底改變了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小生產經濟模式,將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奠基於牢固而又高速發展的大工業之上,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但是,工業革命不單單是一場生產、技術和經濟革命,它同時也是一場廣泛影響到社會各個領域的社會革命。因此,近代工業革命所造成的廣泛的經濟和社會變革,構成了近代西方文化全面繁榮的物質基礎。

對人類生活的改變
1、以機器代替人力
2、使用動力資源取代人與動物的能源
3、以礦工和人工材料取代動植物性材料

工業革命的影響
• 新科技取代舊科技
à生產速度呈倍數成長
à產品價格降低
*社會型態轉變
• 形成資本主義社會:
à擁有資本的人成為主控者
剩下的人只能單調地從事勞力動作
• 雖然使整個世界變的更劃一
à但也拉大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距離
• 物質生活的進步:
工業化以其強大的動力,促進了西方社會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進一步完善和成熟,近代經濟的高速發展,自然科學的勝利進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日新月異,最終給近代文化的全面繁榮,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

 資本主義發達
與工廠制度的產生有關。工業革命以工廠制度取代了傳統的作坊和手工工廠,結果產生了兩個新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業資產階級是工業革命的驕子,財富和數量使它成為社會中的領導因素。無產階級從工業革命所創造的財富中僅僅得到微薄的一份。共同的困苦和不幸在無產階級中間灌輸了一定程度的團結思想,使他們對自己的命運表示了一致的關注,這在西方文化發展中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即無產階級文化的誕生。
• 人口集中於都市:工業革命使有限的土地面積能夠供養更多的人口,刺激了歐洲人口在19世紀約為人增長。從1800-1914年,歐洲人口由1.9億發展到4.6億;同期美國人口從500萬增加到約1億人。與人口成長緊密相連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湧向城市,西方社會不斷城市化。在德國,1840年人口有10萬左右的城市只有兩個,到1910年則達48個。英國1901年的人口統計表明,從事農業的人口只佔工業企業雇佣的人口的20%左右。美國在1915年有40%左右的人居住在工業地區。
• 新職業與新學問:
工程師、工程教育→逐漸注意於應用科學的研究。(工業革命使科學的意義和作用更為突出,對於近代自然科學尤其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全面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工廠手工業時代,技術和工藝的進步更多地依賴於工匠的嫻熟技巧。在機器大工業時代,技術進步如果得不到科學的指導就會遇到難以克服的障礙。
因此,一方面科學要自覺地以技術上的要求作為自己研究的課題,走在生產的前面,加速科學的物化;另一方面,生產的發展,技術上的進步更直接推動科學研究的深入和科學理論的發展。
因此,工業革命在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使科學性成為近代社會的基本特徵方面,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工業革命也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為了適應工業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深化,西方國家的政府把興辦教育,開發智力,培養各方面人才作為基本的國策。
許多國家撥出大量經費用以發展教育。1900年,英法德三國的教育經費分別佔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0.9%、1.3%和2.9%;德國1913年的教育經費佔國家財政支出的16.8%,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4%。
美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林肯(AbrahamLincoln,1809-1865年)總統制訂(摩雷爾法),劃出大量國有土地作為創辦大學的用地和經費。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每年乎均為每個人口所支付的教育經費為舉世最高。
各國普遍實行了初級義務教育制,發展中等專業和技術教育,重規大學教育和科學研究,普遍提高了國民文化素質。法國的文盲率從1865年的34%下降到1896年的6.8;德國的文盲率從1865年的5.52下降到1896年的0.33%。多層次和多樣化的教育,不僅培養出能適應近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勞動者、科學家、商人和管理人員,更重要的是它普遍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準,為西方近代文化的全面繁榮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基礎。)

• 新社會問題的產生:包括新階級的形成、勞工問題、失業問題、人口問題(如何增加糧食以謀解決民食,如何創造就業機會以使增加人口安居樂業)。城市化一方面使人們擺脫了農村裏的孤立、單調和平凡的勞動與生活,擺脫了愚昧和原始的社會習俗。
但是,另一方面大多數人變成了資本的工具和犧牲品。他們生活在骯髒破爛的貧民窟中,時時受到生產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威脅。城市中的這種光明與黑暗,繁榮與貧窮,進步與沮喪,同時為浪漫主義作家和現實主義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
 各種社會經濟學說的產生
包括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說(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自由訂約、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等,亞當斯密 (Adam Smith)的理論,又稱為古典經濟學家,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上半期是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和發展的時期。古典經濟學家反映了這個時期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封建貴族的 特權和過時的重商主義以及商業資本所維護的各種壟斷,提出了「自由放任」口號,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力圖證明「自然的」、「永恆的」規律支配著經濟活動,國家的干預將破壞這些客觀規律,並給社會帶來不幸和災難。

工業化的好處:
A.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產品更加豐富。
B.人民生活水準逐步提高。
C.類文明不斷進步。
工業化的壞處:
A.人口過度集中,居住條件差。
B.交通擁擠。
C.環境品質下降、各種污染嚴重。
D.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E.城市犯罪率上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