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科學革命一詞是描述十六、十七世紀期間,歐洲天文學與物理學上卓越的成就。科學革命被英國歷史學家Herbert Butterfield描述為自基都教興起之後,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它不僅只是科學與宇宙觀的革命,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的革命。
1.中古時代的的世界圖像
十二世紀開始,西歐從回教世界重新發現古希臘的學術。
十三世紀西歐新成立的大學中,開始以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和宇宙論為課程基本內容。
1-1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宇宙觀,整個宇宙是一個球狀的構造,地球位於中心,月亮、太陽以及其他行星皆圍繞著居中不動的地球運轉,而且它們被鑲在水晶體式天空的層層結構中。
物體之所以運動是因為存在引起物體變化的原因。石頭向地球墜落的原因,是因為它會朝著它自然的位置墜落,而被丟擲於空氣中的石頭,必然是受到某些外在原因的影響而移動的。
1-2基督教的宇宙觀
The Ebsdorf Map from the Middle Ages shows a Christian European world view. The world is the body of Christ. See his head, hands, and feet at the edges? In the center is the holy city of Jerusalem. The map is sideways, with east being up. The left half shows Europe. The right half shows Africa. The top is Asia.
……因為上帝與世界共存,而在世界中是有變動的,我們誠然可以說,上帝在無盡的時間中持續存在,而不是超越時間。
上帝在創世「以前」會超時間地、獨立地存在的,而在創世時(就是在祂於永恆中定意要在時間中出現的時刻),時間開始,而上帝則透過與萬物發生關係,將自己置於時間之下。

2.哥白尼的天文革命
文藝復興之後的人對於未知世界充滿好奇與疑問:
Does the world have a beginning or an end?
Was the world created from nothing?
Is the world perfect?
Is the world located in an immobile place?
What lies beyond the celestial sphere?
Is there more than one world?
W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motions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
Does God move the "primum mobile" directly as an efficient cause  or only as a final or ultimate cause?
Are the heavens moved by one mover or several?
What is the nature of  this mover(s)? Are the spheres moved by intelligences, angels, forms or souls, or some principle inherent in their nature?
Are the celestial movers distinct from the spheres they move?
Are the celestial spheres continuous or contiguous but distinct?
Are the orbs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natures?
Are the orbs concentric with Earth (i.e., all spheres centered on Earth), or can there be epicycles and eccentrics?
Does celestial matter possess an inherent form (like terrestrial matter), permitting changes in qualities (heat, wetness)?
Does celestial matter undergo changes such as generation and corruption, increase and dimunition?
How does celestial motion affect terrestrial (sublunar) change (as was universally assumed)?
Is the Earth spherical?
Does Earth always rest at center of cosmos?
2-1 托勒密的世界地圖
他發明週轉圓圈( epicycle )的觀念,就是說用很多層周轉圓來解釋行星、月球、太陽的複雜運動。這些天體所呈現的運動不是等速圓周運動, 反而會快會慢甚至於偶而會往後退, 亮度也會有變化。Epicycles 是圓圈上的圓圈,像有一種機器使這些天體在天空行走。托勒密自己大概不是真的認為天空中真有這樣一套機器,而只是把天體的運動分析成這些圓圈以計算未來運動的工作。
2-2 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
1543出版《天體運行論》,是天文學上的一次革命,引起人類宇宙觀重大的改變
試圖全面修正托勒密的天文學理論
哥白尼的天文系統是建立在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假設上,太陽、月亮和星星都是圍繞地球運轉。
哥白尼宣稱,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是一個行星,而且和其他行星一樣,在圓形的軌道上圍繞太陽運動,地球除了每年環繞太陽繞行之外,它每天還在自己軸心上自轉。

3.伽利略:科學與宗教
3-1 神學觀念
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並未引起神學家強烈的興趣(他的追隨者被以火刑處決)。他的宇宙論只是被視為一套從事天文學運算的方法罷了,和《聖經》中暗示地球在宇宙中穩定不動的篇章,其實沒有衝突矛盾。
3-2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伽利略宣稱,自然的知識要脫離神學的控制,並且肯定科學的方法具有權威以及整體一致的特性。
落體運動─發現物體在空氣中落下,它的速度不僅和它的重量及密度有關,還與它的大小及形狀有關,使他意識到空氣阻力的存在。
斜面運動─物體沿斜面向下運動時,速度不斷增大,沿斜面向上運動時,速度不斷減小。這兩種運動變化的差別,完全是由於斜面傾斜的方向不同而引起的。
天文觀察─伽利略做出了放大倍數達32倍的望遠鏡,並開始觀察浩瀚的星空,發現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並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所有天體都是平滑的,另外伽利略亦發現銀河是由千千萬萬顆星星組成,而木星亦有四個衛星。
比薩斜塔實驗
伽利略十八歲時,竟然對天主教堂裏一盞擺動的燈火(吊燈)表示興趣,他凝視這盞左右擺動的燈火,右手指按住左腕的脈博,心裏默默的計算燈火擺動的次數。 他對於單擺的等時性覺得非常的奇怪。所謂等時性,就是從一端擺至另一端所需時間相等,當單擺的運動逐漸衰緩下來時,所走的距離越來越小,單擺卻能調整它的速度,以便使擺動等時。 經過再的觀察和深思熟慮,伽利略發現了單擺振動的定律。後來,另一位科學家海更斯根據這個定律,發明了時鐘。
1622年伽利略的好朋友—烏魯班八世即位,成為羅馬新教皇。伽利略藉此開始撰寫《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宇宙論的對話》,這本書在1632年出版,表面上是以對話的形式,來解說兩種宇宙論的觀點,實際上則是宣揚哥白尼的地動說。
這書完成的隔年,伽利略就被押到羅馬宗教法庭總部,並被指控為「反對教皇、宣傳異端」的罪名,可憐的伽利略在被燒死的陰影、和不堪身心折磨的情況下,終於口頭上承認自己學說的錯誤,並接受無限期在家監禁的處罰,直到教會滿意為止。
在傳統的價值觀中,神學是百科學術之后,對於其他任何形式的知識都具有權威;而伽利略對這種說法加以批評─他認為以觀察和數學為基礎的科學方法,即足以揭開自然的奧妙。
如果亞里斯多德能重返這世界,我確信他會因為我對他所做的中肯而確實的反駁,在他的信奉者中選擇我並接納我,而不是那些盲目崇信並將他奉為真理的人。那些人只知道剽竊他著作中表面意念,而根本不曾進入他的思想核心』 —伽利略

4-1 培根:學問方法的改革
Francis Bacon, 1561-1626
散文作家及道德哲學家
他認為,研究自然的人要學習蜜蜂,不但要收集訊息,而且要將訊息轉化成為一套知識體系。
培根強調,科學知識的產生應該以實驗方法為基礎,不僅只是資料的收集而已,而是要細心分析實驗所產生的訊息。
培根主張:「知識是上帝栽培的一株植物」,而要追求知識的恢復,必須使用一種「合理、樸實無華、嚴格的研究方法」。
培根的重要性在於他極力提倡實驗的方法,當作打開自然之門的鑰匙,並且確定科學的目標是以宗教的觀念為主的架構,將實驗的方法以及自然知識的獲得置於此一架構中→將科學的事業與神學的義務結合在一起,即為人類從事自然研究動機背書,使科學家成為自然的祭司。
4-2 笛卡兒:機械化的宇宙圖像
Rene Descartes, 1596-1650
笛卡兒為推翻亞理斯多德的物理學以及自然巫術的理論,試圖用一套系統性的懷疑哲學,嚴格考驗每一個既有的觀念。
他發現自己確實存在的基礎:「我思故我在」。從這個基礎出發,他獲得物質世界存在的結論,並且主張物體的空間延伸性是所有物質實在的基礎。
笛卡兒主張所有的實在包含兩種實體,即精神與物質,前者以思維為代表,後者以實體的空間延伸性為特點;並且強調物質的運動能夠透過機械論來分析解釋的,為科學的理論建構提供一套嶄新的觀念架構。

5 牛頓:上帝與萬有引力
Isaac Newton (1642-1727)
1687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闡述牛頓式的運動定律,並且提出一套種體系的宇宙論與度理論。
牛頓宣稱,如果上帝沒有定期介入調整,那麼星球體系會陷入一片混亂失序的狀態。自然的運作會停擺,如果沒有上帝時時補充調整。
牛頓認為,物質本身沒有生氣活力,因此自然世界能夠重新活動起來完全是由於上帝所給予的力量所致。牛頓堅持他的宇宙論與基督教的宇宙觀完全吻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