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社二甲、社二乙 97/03/21

提問:
1. 基督教曾進行兩次大分裂,分別是在何時?在第二次分裂之後,你可以說出:基督教與天主教之間有何不同之處?
2. 閱讀史料後,說出史料所代表的立場與時代背景為何?
(1) 人們說我們生活享樂、聚斂財富,他們有些話不無道理:我們廷裡的許多紅衣主教及其他神職人員,確是過著這種腐化生活。此即是老百姓為何如此厭恨我們,以致即使我們在傳道何為正義與理性時,他們也不屑一聽之原因。
(2) 您的教會,即所謂的羅馬教廷,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比過去的巴比倫及所多瑪城還要腐敗,到目前為止,我所能看到的是完全的墮落、沒有希望和聲名狼藉的不道德。據估計,每年有超過30萬的金幣從日耳曼流入義大利…,我們日耳曼人必須忍耐教皇種攫掠和勒索財產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誰能再加以忍受,或繼續保持沉默?總之,我們必須將帶著教皇權力的教皇使節,驅逐出日耳曼土地……。

1-1時代環境
• 十六世紀,教會仍主宰一般人的生活
• 但,許多問題存在這個時代:
1. 教會腐化
2. 神學理論分歧
3. 教宗權威低落
1-2思想背景
• 經過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宣揚後,代表歐洲一統的教宗權威,受到民族意識覺醒、國家經濟利益、新興思潮的不斷衝擊
威克里夫
• John Wickliffe, 1330-1372
• 宗教改革的晨星
• 將拉丁文聖經翻譯為英文
• 主張以聖經惟獨一的權威,以信心為得救的條件
• 表示教會並非人為的組織,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的新婦,由一切蒙揀選的信徒所組成
胡斯
• John Hus , 1372-1415
• 將威克里夫的神學思想介紹入捷克
• 認為聖經是「神的律法」,具有無上的權威
• 對教宗首席權提出質疑,反對赦罪券及買賣聖職
2.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農家小孩→神職人員→威登堡大學擔任神學教授
• 因感到無法得救而不斷懺悔,仍不能得到平靜;告解神父:你口中的罪過實際上無足輕重,沒有必要一再懺悔,如果你真的想作一次驚人的懺悔,就去做些引人注目的事,比如與人通姦
• 1513年,馬丁路德在修道院的鐘樓裡領悟到:上帝要拯救誰或是詛咒誰,不是視其善行的多寡和宗教儀式的隆重程度來決定,信仰才是人能否得救的關鍵;善行僅是得救者自然會有的外在表現,儀式則只是輔助人堅定信仰的工具,兩者皆非人獲得上帝眷顧的原因
2-1九十五條論綱
• 原本只在威登堡大學傳播新教義,也無意直接挑戰羅馬教會的權威
• 1517年,教宗利奧十世為重建聖彼德大教堂,大規模出售贖罪券,特使宣稱─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響錢櫃,罪人的靈魂就會立即從煉獄上升到天堂
• 23 條,倘若有人能獲得罪的全部赦免,那麼這種人一定是最完美的人,不過,世上完美的人實寥寥無幾。
• 30條,每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同樣可以贖罪或全部免罰。
• 43條,基督徒應該知道,對貧窮者的施捨與對急需者的借貸勝於購買免罪的,即贖罪券的。
• 44條,因為透過慈善工作,慈悲心增進了,而且人的善性也加深了;然而購買了免罪,人的善性不能有絲毫增進,只能增加於免於罪罰的放縱。
2-2因信稱義
• 1519年,與教皇代表進行一場神學辯論:教皇和所有教士都是一些難免會出現謬誤的凡人,聖經才是唯一的權威。
• 1520年,路德提出三大假說:
1. 因信得救
2. 聖經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3. 信教者皆為牧師
• 聖經是唯一的權威,且所有沒有明確記載於聖經中的信仰或禮儀都是多餘的,應加以拒斥。
• 路德更進一步主張打破僧俗之間的界線,強調神職人員並沒有擁有通往天堂的鑰匙,更無任何超自然的力量,一般信徒不必過分仰賴其幫助。
2-3 Protestant Church
• 1521年,路德被教宗開除教籍,脫離羅馬教會;後來受到薩克遜選侯保護
• 1522年,出版德文版新約聖經;同時,追隨者在威登堡建立新教會,各地迅速效尤→1529年,查理五世認定新教派均被稱為「抗議教派」Protestant Church
• 路德派的改革運動,二十年間擴及北日耳曼,至斯堪地那維亞地區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路德的成功
• 教皇失去強大的號召力,甚而腐敗的令人髮止
• 教會徵收大量金,虔誠民眾對於教會的腐敗和剝削感受特別強烈
• 大學的建立成為抗議者的重要根據地
• 德意志王公的支持,符合其追求政治主權的目的
3-1瑞士─茲文利
• 受到路德改革運動的影響
• 瑞士的環境使其維持為歐洲最自由、民主的獨立國
• 第一個改革家─茲文利Zwingli, 1484-1531
• 人文主義者,崇拜伊拉斯莫士及馬丁路德
3-2日內瓦─喀爾文
• John Calvin, 1509-1564
• 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為法國被迫害的福音派辯護,並駁斥對改革教派的毀謗
• 喀爾文從希伯來的舊約去尋找上帝和道德的觀念,而不專從新約。
• 強調上帝的威嚴和權力。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均無法改變他的命運,但上帝預定他要得救的人定會過道德的生活。
• 如果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則上帝就將在他們身上播下正直生活的願望。誠實公正是被選的徵兆。
• 喀爾文認為:虔誠、有道德的積極生活是基督徒必須遵守的一項莊嚴義務。好的基督徒應把自己設想為上帝選定的工具,其使命是幫助上帝完成祂在世間的目標,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靈魂的得救,而是為了榮耀上帝。
3-3後續發展
• 法國的稱為休京拉教徒the Huguenots
• 英國稱為清教徒Puritans
• 蘇格蘭稱為長老派Scotch Presbyterians
• 荷蘭稱為改革教會Reformed Church
• 其他:波蘭、波希米亞、匈牙利皆有教徒
4-1伸張王權的各國君主
• 羅馬教會不僅是一個宗教團體,還是一個國際性的政治勢力:他有君主(教宗)、議會(主教會議)、法律(教會法典)和法庭。
• 從上到下不受各國政府的管轄,擁有龐大的田地,可以向信徒徵稅,又不受世俗政府的干預。
• 教會法庭管理一切教士和與信仰、道德有關的案件。自中古以來,政權和教權間的紛爭不斷,中古君主實力較弱不敢與教皇正面衝突,近古以來,各國君主為建立威信,伸張統治權,再也不想容忍羅馬教會。於是,新教反羅馬的傾向,與君主強化統治權的心理結合。
4-2改革積弊的教徒
• 教會的腐敗與迷信,也讓有良心的教士和虔誠的信徒感到有改革的必要。尤其中古以來,部分教規和信仰習俗混雜產生許多迷信。
• 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便是─贖罪券的發售,這也直接引發馬丁路德的反叛。
4-3追求利潤的工商階級
• 當時歐洲的商業貿易正在成長茁壯中,但與羅馬教會教義與現狀格格不入,如禁止放款生息、服務社會只取合理報酬,與為謀利而經營是不道德的。
• 新教的教義符合新興工商階級的需求,也易於得到支持。
4-4飽受剝削的下層人民
• 下層民眾眼見教會的腐敗已感到徬徨,而教會不斷徵收稅款,直接威脅人民的生計,這樣的剝削行為加深人民的憤恨。
• 新教的出現,帶給下層人民擺託教會一線希望。
5-1.有利民族國家的發展
• 1540年,新教各派之間彼此產生衝突→開始了宗教戰爭。這場戰爭使各國陷入動亂,迫使世俗政府出面維持秩序,決定信仰的條件,最終消除對王權的制約,強化了享有主權的民族國家。
• 例如:英西戰爭一方面帶有宗教意味,一方面也與民族國家的興起有關。
5-2.個人主義的發揚
• 宗教改革對個人主義精神的促進,在其教義上的個人化主張與立場,宗教改革者所重視的,不在於表面上教會腐化行為的革除,而在信仰觀念的矯正。
• 例如:強調聖經至上,認為所有信徒均應自己讀經解惑;亦即→得救的真理在於個人信仰,而非群體的認知。
5-3.資本主義精神的來源
• 馬丁路德倡導「職業神聖」:認為每個人均肩負上帝指定的天職,而對此天職盡力便是恪遵上帝的旨意。而修道生活毫無價值,不能成為在上帝面前為自己辯護的理由;且修道士放棄現世的義務是自私的,是逃避世俗責任的。
• 喀爾文更進一步提倡勤儉與刻苦的重要性,視怠惰為罪惡之源,惟有拼命工作才能讓人免於誘惑而做出上帝不喜歡的事;而事業的成功也可說是得到上帝眷顧的象徵。
• 人為謀求高利潤而工作,真正目的是為了堅定信仰→間接將工商階級追求利潤的行為正義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