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藝術成就
• 儘管有不勝枚舉的知識和文學方面的進步,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名垂青史的成就,還是在藝術領域。在所有藝術中,繪畫藝術的成就無疑是最輝煌的。
1. 中世紀畫法:在中世紀時,畫家並不用透視法繪畫。當時畫中空間不是真實的,他也不假裝是真實,而是想像的、無時間性的、象徵性的,繪畫被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裝飾性水準,透過精心研究和清晰的構圖來表現內容。
2. 文藝復興:在歐洲,從十六世紀起,一些人開始就透視法進行寫作和繪畫,提出了令人注目的構想。其中最為重要的是Viator所解釋的著名的對角線消失點可直接作為構成描繪對象的消失點,而描繪對象的任何一條邊都不與圖畫的表面平行,即用成角透視法畫成有兩個消失點的描繪對象。
3. 代表人物
(1) 喬托
 佛羅倫斯人,畫家與建築師,被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譽爲「歐洲繪畫之父」。
 最有名的壁畫作品為「猶大之吻」、「最後審判」和「哀悼基督」。
 是第一個把宗教裡的聖者,配上樹林景色,穿著百姓衣服的畫家。
(2) 達文西
 對於文學、科學、數學和藝術,和工作有關的都倍感興趣。身兼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和工程師等各種身份。
 主要作品有「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
 繪畫技法上捨棄過去的幾何學的透視法,改採表現微霧迷濛的「空氣透視法」 ,在「岩石間的聖母」這作品裡,有很好的表現。
問題:達文西晚期畫作,最有名的畫,為何我們說是「神秘體驗」呢?
  我們來看「蒙娜麗沙」  達文西巧妙運用透視學原理,讓背景透視不一致,左低右高。因此,從左到右看畫,人會漸漸下降,從右到左看畫,人會漸漸上昇。視角變換,畫面會變動,使人捉摸不定。
(3) 米開朗基羅
• 十六世紀歐洲最偉大的藝術家。
•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因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而達到藝術的創作巔峰。
• 繪畫作品:教皇陵寢、西斯汀教堂的天花板壁畫、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等。
• 雕刻作品:〈大衛〉像、〈酒神巴卡斯〉、〈哀悼基督〉、〈聖殤〉等。
• 米開朗基羅所有繪畫的中心是人體,總是刻畫著強健有力、龐大無比、挺拔俊美。如果說「人類」以及「個人的潛力」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文化的中心,那麼,孜孜不倦地描繪人體,尤其是男性身體的米開朗基羅則是文藝復興時期成就最高的藝術家。
• 有極高的英雄主義風格,美術史家稱其為「市民英雄的創造者」。
• 在〈最後的審判〉大壁畫裏,曲扭的人體和扁平的空間處理,暗示了巴洛克時代的即將到來。
• 雕刻主要代表作有「大衛像」,「聖殤」和「摩西」等。象徵人類從自然力下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
(4) 拉斐爾
• 風格是達文西的空間感和米開朗基羅的人物造形影響的結晶。
• 特別是聖母畫像,具安詳和尊嚴。代表作為「雅典學院」和「聖母像」。
• 其藝術精神與米開基羅形成強烈對比,米開朗基羅是神秘的以及受苦的。拉斐爾則呈現田園詩般的寧靜和均衡。在「聖餐禮之爭」 和「雅典學院」技巧上克服空間、動態及明暗的處理
4.文藝復興對後世藝術的影響
• 藝術手法的創新已經使得景物在寫實、寫意都臻於完美。靜思、沉澱前兩百年的輕狂,形成一股沉穩的巴洛克風格。
• 時代的舞台主角已經從原先的義大利地區之佛羅倫斯、羅馬、威尼斯轉向西北歐的法蘭德斯(今日比利時、荷蘭)、日耳曼地區,更在後期延展至法蘭西、英格蘭地區。
• 在繪畫主題、取材角度、彩繪塗法上,展現出新時代的風格。

四、文學成就
1. 概述
• 重視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宗教觀
• 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
• 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
• 政治上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 代表性作品: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2.代表人物
(1) 但丁
• 但丁Dante, 1265~1321年
• 但丁一生皆處在義大利紛亂和戰爭的局面下。但丁是教皇黨,後來教皇黨分為黑白兩派,但丁屬於白派,當黑派得勢時,但丁便遭放逐,離開故鄉過流浪的生活。他的神曲中,設法將其政敵送入地獄。
• 神曲分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敘述作者在那三界旅行的經過。
• 但丁把古代傳說、歷史、神學、詩歌中所暗示的關於來世的一切皆構成一部空前的著作。
• 《神曲》裡頭的一切都是象徵性,反映著但丁對於中古教會的不滿,表達出理性與個性的自覺。
• 他迷失於一座黑暗的森林中,那森林即象徵當時義大利的紛亂。
• 他想跑出森林,但是獅子、豹子、牝狼阻止他的去路,惶恐中,幸而他的愛人Beatrice派遣詩人威吉爾前來將他救出,且領他去遊地獄、煉獄和天堂。
• 據說上帝雷殛撒旦的時候,撒旦從天上摔到地上,把地的一面跌成一個深廣的漏斗,那便是地獄。漏斗中的土便從另一面射出,凝聚成山,即是煉獄。
• 神曲中構思和構圖的宏偉,但丁是一個洞悉人性的作者,也是能夠全然掌握語言的作家。他對於自然的幻想是遼闊而又新奇,對黑暗和光明的感受是微妙而又深刻,他讓我們看見地獄的凄厲,如他讓我們領略天國輝煌。
(2)佩托拉克
• Petrarch Francesco,1304~1374
• 佩托拉克以詩歌創作響譽文壇,他的詩歌集《歌集》匯集了366篇詩歌,其中主要歌頌了現實人生的愛情、幸福和快樂,著名的「十四行詩」是作者的創新,對歐洲近代詩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 為歐洲人文主義之父
• 其詩文清新熱情,富啟發性。以拉丁語敘事詩非洲,被譽為「桂冠詩人」。
• 他對逃離城市糾紛的渴求、安身鄉野寧靜的感受和人對自然的領悟,是後世創作風景畫不可或缺的心境:
• 願你能看到我 山裏樹林河水間
• 自由自在地漫遊 有多麼快樂
• 十四行詩:描述上帝因為羅拉的完美而令她早逝,有如羅密歐對朱麗葉美麗的讚嘆,其中一段:「太華麗而不實用、太昂貴而不適人間」
• 佩托拉克說:「我不想變成上帝,…屬於人的那種光榮對我就夠了。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由於這句話,佩托拉克被一些西方的文學思想史家稱為「第一個近代人」。但丁雖然也有許多人文主義的思想,他也讚美人,但他總想要接近上帝,他把接近上帝看做自己的榮耀。
• 而佩托拉克所嚮往的不是去作上帝的奴僕,而是做一個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凡人。他喜歡的是凡人的幸福,這種觀點標示著近代人觀念的開始。
(3) 薄伽丘
• 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
• 模仿但丁文風寫寓言和著重心理描述的羅曼史
• 歌頌現世生活,讚美愛情是才智的源泉,歌頌自由愛情的可貴,肯定人們的聰明才智等。
• 揭露封建帝王的殘暴,基督教會的罪惡,教士修女的虛偽等等。薄伽丘在佛羅倫薩長大,他從小嚮往民主自由,對教會的黑暗統治表示不滿。《十日談》就是他反封建反教會的有力武器。
• 1348年,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發生了一場可怕的瘟疫。病死的人達10萬以上,昔日美麗繁華的佛羅倫薩城,變得墳場遍地,屍骨滿野,慘不忍睹。這件事給當時薄伽丘深刻影響。為了記下人類這場災難,他以這場瘟疫為背景,寫下了一部當時義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
• 內容描寫現實社會的各個層面。
• 《十日談》背景是遭受到黑死病侵襲後的佛羅倫斯。一小群貴族年輕人──三位青年與七位少女,決定離開這危險又悲慘的地方,前往一個名為Fiesole山丘上的一座陽光籠罩的別墅。為調劑生活而相約每日每人講一個有趣的故事,這書就收集那十日所講的一百篇故事。
• 當時,《十日談》被稱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齊名的文學作品,也被稱為《神曲》的姊妹篇。
(4) 塞凡提斯
• 1547-1616,生於西班牙
• 在與土耳其作戰的時候失去了左臂。回國途中又被土耳其海盜劫去,在阿爾及利亞服苦役,後來才由親友贖回。
• 後半生貧困潦倒,幾次被誣陷下獄,致使他對西班牙專制君權下的社會現實多了幾分了解。
• 代表作:《唐吉訶德》─敘述一位窮鄉紳因為入迷騎士的傳奇故事,將自己視作騎士,拼湊出一副破盔甲、騎了一匹瘦馬而外出冒險的笑話故事。
• 這作品讓塞凡提斯成為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他嘲諷沒落的騎士階層,揭露封建的黑暗、貴族與教士的蠻橫,以及人民的痛苦。
3.文學特色
• 十五世紀古騰堡(Johann Guteberg,1396-1468)發明活字版印刷:
1.作品內容與風格走向平民化
2.形成各國通俗語文寫作,以及發展使用本國語寫作的風氣。
3.最後更以各國國語取代拉丁文。
• 一般讀者對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作品較感興趣。
• 從古典走入現實、神學回歸人性,讓文學與現實再度結合,便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學特質。

五、建築新風潮
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以及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的協調秩序。所以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在貿易城市中,龐大的商業資本力量,市政廳或者交易所,乃至於為商業貴族所營造的別墅等世俗建築大量出現,而新興貴族因為本身的立場,對於人文藝術的投資,也是從前的宗教和封建勢力所不能比擬。
• 特色 :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古典風格,並且發展了『柱式』的概念
• 強調建築的比例如同人的比例一樣,反映了宇宙的和諧於規律
• 反對哥德式建築;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1.布魯涅斯基
• 義大利初期文藝復興建築之先鋒。
• 布魯涅內斯基眾多作品之中,以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的圓頂最具特色。

六、自然科學之開展
•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的理論不同。
• 物理學方面,伽利略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 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