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發現 社二甲、社二乙 97/03/14

•解釋:指歐洲一些國家的航海家和探險家在15世紀─17世紀,為了另闢直達東方的新航路,探察當時歐洲人不曾到過的海域和陸地的一系列航海活動。
•意義:它是地理學發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代表人物:最著名的當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達·伽馬,發現美洲的哥倫布和進行首次環球旅行的麥哲倫。
•釋義:所謂「大發現」是以當時歐洲人的眼光,而非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發現;有人誤以為「地理大發現」是單純的發現北美新大陸,其實是幾個地理事件的綜合。

歷史背景: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
• 對於宗教的狂熱
• 對未知世界的無知
• 新的航海技術
1-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從此整個中東及近東地區,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於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歐洲人從此不能再向他們的前輩那樣通過波斯灣前往印度及中國,也不能再直接通過這個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巨大港口來獲得他們日益依賴,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歐洲人必須找到一條新的貿易路線,直接從香料群島獲得香料的資源。
1-2.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
很久以來,與中國,印度的貿易,一直是通過阿拉伯人作為中介,而在整個歐洲,與阿拉伯人的貿易又幾乎都掌握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手裡。在西歐,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國君主還有商人們都急切地希望能夠打破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壟斷,自己前往印度,中國和香料群島等地,直接與當地人進行香料,絲綢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歐洲的商品對於中國人,印度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導致了歐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銀來換取香料和絲綢。長期的入不敷出,導致歐洲人對於獲取金、銀、寶石或者直接獲取香料等資源顯得十分感興趣。至此,那些出產這些珍貴資源的地區,便成了歐洲人獵取與互相爭奪的目標。
1-3.對於宗教的狂熱
十字軍東征帶來的長年戰爭,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等等這一切,導致歐洲人對於基督教產生了一種狂熱的感覺。很久以來,積極傳教便是基督教會特點之一。而且,為了使那些異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們總是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尤其是那些剛剛趕走了摩爾人的西班牙傳教士們,特別渴望將戰場上的勝利轉化成宗教上的勝利,將基督教帶出伊比利亞半島,帶出歐洲,傳向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
1-4.對未知世界的無知
15世紀初的歐洲,歐洲人的地理知識的仍然是相當匱乏的;仍然建立在聖經的基礎之上。他們所知道的並不比千餘年前的羅馬人或希臘人多多少。他們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的存在。雖然他們已經知道了印度與中國的存在,但是真正到過那裡的卻很少,況且馬可波羅前往中國時所途經的波斯灣對於歐洲人而言已經成為了禁區;雖然已經有人深信地球是圓的,但是他們對地球大小的估計,卻是完全建立在錯誤的數據的基礎之上的。當時甚至有人認為從歐洲往西至多只要幾週時間便可到達亞洲。

從12世紀開始,歐洲人便開始製造用於航海的大型船隻。1200年至1500年間,歐洲普通船舶的噸位普遍增加了一到二倍。在短短的幾個世紀之內,他們或是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使用,或是自己動手發明改造了諸如羅盤,六分儀,海圖,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術,使得歐洲人擁有了在各種複雜氣候條件下進行遠航的能力。
2-1.過程:通往印度的航路
新航路的開闢最早是從葡萄牙人開始的。
• 1415年,葡萄牙人佔領了非洲西北的休達城,
• 1470年代到達迦納
• 1480年代到達剛果和安哥拉
• 1486年狄亞士的船隊達到非洲最南端的風暴角(因繞過此處獲取印度財富在望,葡王將其改名好望角)
• 1497年,達伽馬的船隊繞過好望角,穿過印度洋,於1498年5月抵達印度的卡裡庫特港(現在的喀拉拉邦科澤科德),成功開闢了通往東方的航路。
亨利王子
• 發現者紀念碑是里斯本的地標之一,這座紀念碑為了紀念航海家亨利王子逝世600週年,而使用水泥材質改建。
• 紀念碑以帆船船首的造型設計,象徵這些航海家前仆後繼的投入海上探險,造就葡萄牙輝煌的海上霸權光榮歷史。站在紀念碑船頭的,正是航海家亨利王子,跟隨在後的,則是發現印度的達伽瑪。
2-2.通往美洲的航路
在葡萄牙積極出海探險的同時,西班牙也不甘示弱。1492年,哥倫布得到西班牙國王伊莎貝拉一世的批准和資助,率領3艘海船(載重分別為100噸,60噸,40噸)和87名水手,帶著3份國書(一份西班牙國王致中國皇帝,兩份空白國書由哥倫布發現新國家時填寫),於8月3日出航。經過艱苦航行,在10月12日到達美洲一個海島。據考證,他第一次在美洲登陸的聖薩爾瓦多(西班牙語意為救世主)島就是今巴哈馬群島中的華特林島。可是哥倫布以為他到了印度,因此他將這裡的居民稱作印第安人(Indian,意思是印度人)。

1493年3月,哥倫布留下一小部分人駐守後,率船回到西班牙。他的發現震動了整個歐洲。此後他又進行了3次航行(1493年、1498年、1502年),發現了牙買加、波多黎各、多明尼加,並且見到了宏都拉斯和巴拿馬。但是哥倫布一直以為他到的是印度,因此至今稱那裡是西印度群島。
1499年 - 1504年間,義大利人亞美利哥考察了南美洲東北沿海地區,認為這裡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新大陸。後人將這塊大陸以他的名字命名為亞美利加洲(America)。

• 緊跟在葡萄牙人之後的是西班牙的麥哲倫,他所帶領的船隊在歷經波折後於1521年航抵香料群島,也搜括了不少香料回國。但西人的競爭引起葡人強烈不滿,雙方為了一紙曾經在教皇赦令下「將世界一分為二」所簽訂的條約,為世界地圖上的分線而爭執不休,以「先到先贏」的準則輕鬆瓜分世界的如此自私而強暴的意識型態在之後歐洲諸國的殖民擴張中仍顯而易見。
2-3.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得到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的支持,在9月20日率領5艘船和265名船員,從西班牙塞維亞港啟航,橫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東岸南下。在1520年3月31日到達阿根廷南部的聖胡利安港,併在此休整。8月24日,從這裡出發,通過大陸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後稱麥哲倫海峽),進入「大南海」。因為在這個水域里航行3個多月沒有遇到任何風暴和巨浪襲擊,因此稱為「太平洋」。

• 1521年3月16日,麥哲倫船隊抵達菲律賓群島的三描島,當時,麥哲倫便以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三世來命名,故為「菲律賓」。3月25日又抵達馬索華島。經過與當地居民的溝通,麥哲倫發現自己從西方繞到了東方。
• 1521年麥哲倫被菲律賓土人殺害,只剩下1艘船和18名船員,由德爾·卡諾率領繼續橫渡印度洋,經過好望角,於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環球航行。
3.影響
葡萄牙和西班牙對新大陸的發現,都宣佈自己的探險隊最先到達的地方為本國領土,兩國因此爭執不斷。在羅馬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下,於1494年簽訂條約,規定維德角群島以西100裡加(1裡加=5.92公里)處從北極到南極的經線為分界線(稱為教宗子午線),西側歸西班牙,東側歸葡萄牙。

• 麥哲倫實現環球航行後,爭議又起,再次訂立條約,西班牙獨占巴西以外的美洲全部,葡萄牙則將亞洲、非洲至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之後,荷蘭、英國、法國接踵而至,幾乎將歐洲以外的土地瓜分殆盡。

對於新大陸的瓜分,導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殺,非洲黑人大批販賣,黃金、白銀、香料等不斷運回歐洲。

同時,地理大發現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地理大發現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於航海需要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天文學、數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地理大發現的影響(I)
• 地理大發現期間, 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 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 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
– 16世紀初﹐P.亞皮安繪製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 其弟子墨卡托﹐G.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 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 爾後又編繪《墨卡托地圖集》。
– 在中國,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 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 、 “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
地理大發現的影響(II)
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 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
– 德國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 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
– 德國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 前者描述地區特徵, 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
地理大發現的影響(III)
• 15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 ,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則進行概括。
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係的具體素材。另一方面,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
近代地理學(19世紀~20世紀50年代)
近代地理學是同工商業社會相適應的知識形態。它的特點是以對地球表面各種現象及其關係的解釋性描述為主體﹔其邏輯推理和概念體系漸趨完善﹔學科日益分化,學派林立。德國為近代地理學的發源地,較早受其影響的是法、英、俄、美等發達國家,然後受影響的是不發達國家,包括中國。
產生時期(19世紀初~19世紀後期)
最傑出的人物是德國洪堡德(1769~1859) 和李特爾(1779~1859) 。他們不僅是德國,也是全世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洪堡德
• 洪堡德將畢生貢獻於考察自然界﹐足跡遍歐洲和南北美洲。
• 他的報告《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30卷)﹐是新大陸自然﹑經濟和政治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區域地理著作。
• 他提出世界年均溫等值線圖和大陸性概念﹑以及植物緯向水平地帶學說﹐是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從而公認他為自然地理學和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
• 洪氏代表作《宇宙》﹐解決了近代地理學的三大問題﹕認為地球是統一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主要探討地表各區域相互關聯現象的差異性﹔研究特定自然要素﹐應注意其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李特爾
• 在柏林大學任教的李特爾是德國第一個地理學講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學會的創建人。
• 他的名言是“土地影響著人類﹐而人類亦影響著土地”﹐被認為是近代地理學中人地關係的最早闡發者和人文地理學的創始人。
• 他對區域的開創性見解﹐集中於19卷的《地學通論》中﹐該書確定了區域的概念和層次。
• 他還認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是差異性中的一致性﹐從而導出這門學科的兩個基本部分﹕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
• 洪﹑李二氏分別在地文和人文兩大方面對地理學開創了新局面﹐而且均重視對區域的分析。但前者將重點放在地表自然要素的地域結合﹑包括其對人文現象的影響﹐而後者則認為人是地理研究的頂點。
近代地理學的形成
近代地理學是繼地質學、人類學之後,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開始發展的。
19世紀的亞、非大陸內部勘測,美國的西部大考察,澳大利亞的沿岸開發以及南、北極的探險,均為地理學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並結合測繪技術的進步,出現了一批較精確的國家和世界地圖或圖集。
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
早期的近代地理學是從生態觀點出發﹐將人作為地球表面的一個因素看待﹐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
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政治地理學》是對上一著作的補充﹐其中受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將“生存空間”的生物學概念﹐運用於國家。
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
20世紀最初的20年,歐美各國出現了對環境決定論的懷疑和否定,人地相關的可能論和生態調節論應運而生。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維達爾-白蘭士,P.及其弟子白呂納,J.。維氏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係﹔白氏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
對地表各種現象的分布進行記載和描述,是地理學最古老的傳統。為此,須把地球表面按等級序列分成區域。
近代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赫特納﹐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
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
但終因其僅以區域綜合代換地表機理探討,效果頗不理想。不過,經赫、哈二氏的倡導,特別是法國馬東﹑德芒戎,美國惠特爾西、詹姆斯等的努力,20世紀中葉在西方出現了一個區域地理的黃金時代。
蘇聯的區域地理既受到西方、主要是德國的影響,又具有自己的傳統。30年代初形成了以巴蘭斯基和科洛索夫斯基為首的經濟地理的區域學派。
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為使對地表紛紜多樣的現象研究深入,出現了從發生學觀點、用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的景觀學派,以彌補環境學派和區域學派的不足。
景觀具有地表可見景象的綜合和某個特定區域等含義。
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景觀是一個區域結合的外貌單元,其中“可以感覺到的”具有地域意義的自然和人文現象,共同形成一種獨特的結合。
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同時代的德國帕薩爾格則認定景觀是一種地域類型,即地表相關要素的集合體,其界限的確定最為重要,劃分的最好標誌是植被。以後蘇聯貝爾格,..的景觀地理帶,便是受到帕氏思想影響而形成的。
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他認為景觀由兩部分疊加構成﹕自然景觀,即一地區在人進入前的原始景觀﹔文化景觀,即被人所改造過的景觀。索爾及其許多弟子研究了大量景觀變遷的實例,揭示了人在改變地球面貌上的作用。
文明重心移轉
到17世紀,科學的中心已從中世紀商業繁榮和文藝復興的文化中心德國和義大利北部,轉移到受地理大發現好處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如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
對所謂「地理大發現」責疑近年來有歷史家、學者提出了對所謂「地理大發現」責疑。
最主要的論點如下:

• 大約公元前600年菲尼基人已沿非洲東岸向南航行,繞非洲南端進入大西洋,瓦斯科·達·伽馬不過是反向而行。
• 北歐移民者曾到達過冰島、格陵蘭、以及加拿大東岸。
• 15世紀初阿拉伯航海家也從非洲東岸南航到達莫三鼻給。
• 在15世紀初明朝海軍是世界海洋的霸主,中國航海家鄭和已經來往航行於中國、印度、東非洲,這一段根本不能算是「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