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上課內容-伊斯蘭文化

投影片 1 伊斯蘭文化
投影片 2 伊斯蘭教的創立
•AD 570
穆罕默德誕生於聖地麥加,六歲時父母雙亡,由叔父阿布泰利伯扶養長大。阿布泰利伯是隨著駱駝隊四處經商的生意人。
•當時整個阿拉伯半島經濟不穩、貧富懸殊差距大,居民信奉各式各樣的宗教,敬拜各式各樣的神祇。神祇數目竟高達360,先知也有124,000位。根據伊斯蘭教的歷史學家記載:穆罕默德雖生於這樣的世代,但從孩童時期,他就非常憎惡偶像崇拜,並且過著高尚的道德生活。

投影片 3
AD 610,穆罕默德非常關心同胞的疾苦,常花很多時間思考信仰問題。 在齊戒月期間,伊斯蘭教徒從日出到日落,滴水不沾,穆罕默德經常離開塵囂,一人退到希拉山洞內沉思默想。在一次冥想中,穆罕默德自認為領受了來自天使長加百列的啟示,這些啟示也就成了《可蘭經》的精髓。

投影片 4
•AD 622,穆罕默德開始宣道,伊斯蘭教主要的信條是『阿拉以外別無他神,而穆罕默德是祂的先知。』。這個新創的宗教要人棄絕一切偶像的崇拜,激起了麥加城居民的激烈反對。他為保全性命,同自己的信徒逃至麥地那城。這次逃亡便成為回教的紀元。

投影片 5
•AD 624-630,穆罕默德決定以麥加為新宗教的中心。除以武力攫取外無他法,於是他建立了一支軍隊向麥加進攻,一舉將它佔領後,便將所有的偶像全部搗毀,只留下了那塊黑石。
•AD 632.06.08,穆罕默德去世,當時阿拉伯人全部已信奉回教。他的信徒也謹遵他「以劍傳教」的遺訓,遂逐漸把阿拉伯所有的部落一一征服,勒令信奉伊斯蘭教。

投影片 6 古蘭經
•《古蘭經》是本記載伊斯蘭教一切原理原則的經典,與《聖訓》同為伊斯蘭教徒的重要寶典,深深地影響伊斯蘭教徒的生活。穆罕默德宣稱《古蘭經》乃是來自宇宙唯一真神的至尊至終經典。他嚴禁偶像崇拜,教導伊斯蘭教徒全然委身於真神阿拉;每日五次面對麥加聖地朝拜;每次朝拜前都要沐浴淨身;每週五上清真寺朝拜阿拉。

投影片 7 伊斯蘭的擴展

投影片 8 伊斯蘭世界
•西元第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西側興起,並迅速地擴展到整個中東地區。歷經1400多年的傳播,目前以穆斯林為主的伊斯蘭地區包括亞洲與非洲。
•亞洲穆斯林國家,除了中東地區外尚包括中亞與東南亞的馬來地區;非洲除了阿拉伯語地區的北非外,西非、中非、東非都有穆斯林的存在。目前在全世界的教徒約有10億左右的人口。

投影片 9
投影片10
投影片11

投影片12 為什麼要信伊斯蘭教?
(1) 通往永恆天堂之門The Door to Eternal Paradise
(2) 免受地獄火之苦 Salvation from Hellfire
(3) 真正快樂與内心平靜Real Happiness and Inner Peace
(4) 寬恕以前的所有罪行Forgiveness for All Previous Sins

投影片13

投影片14 派別
•遜尼派(The Sunnis):遵守古蘭經及遜拿聖訓(穆罕默德言行錄),選用自由選舉法,基於古蘭經及哈迪斯行回教法律(Shariah Law)。
•什葉派(The Shiites):「什葉」解釋作「黨派」。以殉教為榮,以今日回教領袖(Ayatollah)為信仰權威,以他的話為律法。
•穌非派(The Sufis):又稱神秘派,相信直接與真主接觸,不反對律法,追求與真主合一,喜愛宗教音樂、詩詞、舞蹈,用通俗語言敬拜。

投影片15
•民俗回教(Folk Muslims):泛指在回教世界下仍然吸納當地宗教習俗如精靈崇拜的穆斯林。
•世俗化回教(Secularised Muslims):欲借社會主義革新回教,深受二十世紀西方思想薰陶。
•阿瑪迪派(The Ahmadis):十九世紀末,阿瑪德自稱為先知,宣稱是基督第二次道成肉身,是一位印度神降世。人數雖少,但善於與信奉其他宗教的人(特別是基督徒)爭辯。
•黑色回教徒(Black Muslims):相信真主是黑色的,白人是魔鬼,是近代美國種族問題的結果。
•激進派(Islamic Militants):不滿現狀的回教徒,對今天的回教領袖十分失望,強制實行回教律法,試圖恢復回教在歷史的權柄與地位,並統治全世界。

投影片16 伊斯蘭信仰

投影片17 古蘭經淺談
•萬事以真主的名義開始。  
•無論哪裡存在真善美,也不管它以何種形式表現,其最終的源頭還是真主,他是一切完美的擁有者和創造者。
•真主是掌握還報之日的主。

投影片18
•主要內容包括:
1.闡發以信仰阿拉、反對多神崇拜為中心的宗教哲理。
2.宗教制度和禮儀。
3.針對當時阿拉伯社會的狀況提出的改革主張。
4.為宣傳伊斯蘭教而引述的一些古代先知的故事傳說。

投影片19
•阿拉伯語中,「丹比」(真主)一詞表達三種含義:
1.主宰、管理者
2.養育者、賜予者、援助者、供給者、保護者。
3.擁有主權者、統治者和支配者。
→真主是這三種意義上的「全世界的主」。

投影片20
•「崇拜」一詞表達三種意思:
1.頂禮膜拜、崇尚
2.服從、歸順
3.服務、侍奉
→唯有真主,才是人類崇拜和全心全意敬事的主宰。

投影片21 聖訓
•僅次於《古蘭經》的伊斯蘭教經典,為穆罕默德的言行及門下弟子言行的綜合記錄。
•內容來源與儒家的《論語》類似。
•聖訓的內容主要是有關穆罕默德及其傳教過程中的記事,以及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宗教制度和社會制度的闡述等。

投影片22 回教徒職責
1.念真經,遵守信條
2.拜禱:天亮之前、中午、下午、日落、睡前,按照穆罕默德的教導,用阿拉伯文
3.捐獻:必須將收入四分之一捐給回教事工及窮人,鼓勵自由捐獻。

投影片23
4.齋戒:齋戒月內禁食三十天,每年提早十一天。每天由天亮至日落不吃東西,其他時間可隨意吃喝。期間,回教徒應每夜研讀可蘭經三十分之一。
5.朝聖:每個回教徒一生至少一次到麥加城朝聖,繞行「上帝之屋」七次。
6.聖戰:少數回教徒否定聖戰是他們的職責,但可蘭經卻是如此教導,歷代回教徒也遵從這個教導。

投影片24 建築
•最大特色集中在清真寺的結構和裝飾
1.以圓頂為主體
2.大圓屋頂下,有本堂及迴廊
3.半圓形的凹壁
4.馬蹄形的拱門
5.指示禮拜方向的尖塔
6.以阿拉伯字母和幾何圖案裝飾

投影片25 1. 清真寺
清真寺的建築結構嚴整﹑質樸。中心部位是禮拜大殿﹐大殿建築一般呈凸字形﹐內部設置比較簡單﹐牆壁素潔澹雅﹐通常不繪畫景物﹔但可有阿拉伯藝術字體和幾何線條圖案。

投影片26 2.叫拜樓
穆斯林(回教徒)每天要做五次禮拜,時間到了有人會爬到一個叫拜樓很高的地方唸喚禮詞,提醒穆斯林禮拜。

投影片27 3. 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可能是清真寺中最具色彩的,特色為雄渾的圓頂,高聳的尖塔,方形的迴廊,使用阿拉伯,文和幾何圖形做裝飾。

投影片28 文學
•《天方夜譚》
1. 又名《一千零一夜》
2.以波斯《一千個故事》為基礎,吸收了印度、希伯來、埃及和阿拉伯等的民間故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以印度等東方各國人民的生活習俗、風土民情和社會制度。
3. 對歐洲文學產生廣泛的影響,如: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談》、賽凡提斯《堂吉訶德》。

投影片29 飲食
•眾所皆知穆斯林禁吃豬肉,其實在《古蘭經》中,對日常飲食有嚴格的規定:
1.未唸阿拉尊名而宰殺的、自死的、血液、豬肉、悶死、打死、跌死、鬥死、咬死、祭神的、食肉的飛禽走獸、凶猛禽獸皆不可食。
2.嚴禁飲酒,因其亂性、喪志,失去理性
3.凡有麻醉性的都與酒同樣禁止。

投影片30
•在世俗化的影響下,穆斯林的傳統服飾不斷受到挑戰,19世紀,穆罕默德二世進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現代化時,便引進了西式的軍服;20世紀,凱末爾為土耳其共和國進行改造時,亦禁止配戴紅氈帽。
•在伊斯蘭的經典中,認為男性穆斯林著白色,女性穆斯林著黑色服飾較好,以不透明、不顯露曲線為主,所以褲裝是不合適的,因為容易顯現曲線。

投影片31 天文學
•背景
1.穆斯林必須依據星宿確定禮拜方向
2.帝國時期,農業和航海發展的需要
•結果
1.巴格達天文台成為當時世界最大、設備最先進之天文台。
2. 阿拉伯學者製造出許多精密的天文儀器:如天球儀、地球儀、星盤儀、觀象儀、象限儀、平緯儀、方位儀等

投影片32 齋戒月
•在「齋戒月」,從日出光曙一直到黑夜降臨的期間,穆斯林白天不可飲用任何飲料(即使開水也是禁止的)、不可抽香菸、擦香水、不可說任何髒話或是辱罵他人的言語、要盡可能地幫助他人、避免一切罪惡行為的發生、以及任何性關係的發生。
•「齋戒月」最終以大節慶做結尾,活動會持續3天的時間,除此之外,在為期1個月的齋戒月時期中,每日當太陽下山之後,所有穆斯林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吃晚餐,一整個月的氣氛相當熱鬧,不下於西方聖誕節的歡欣氣氛。儘管「齋戒月」訓練穆斯林在進食、言行舉止方面相當克制,且每日長達12個小時,但穆斯林們往往視「齋戒月」為一年新氣象的考驗,以無比的毅力希望通過宗教的考驗。

投影片33 伊斯蘭文化的歷史意義
•伊斯蘭文化在歐洲具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地位。伊斯蘭文化昌盛時期,西歐正處於文化低潮的「黑暗時代」。那時的西歐,輝煌的希臘羅馬文化幾乎蕩然無存;然而,阿拉伯學者卻透過翻譯保存了大量希臘學術著作,並把這些著作透過拉丁文等譯本,傳回歐洲,彌補歐洲文化的斷層。為歐洲新文化─文藝復興和近代自然科學奠立基礎。

投影片34 名詞解釋
•Islam(伊斯蘭):伊斯蘭一詞則源自於阿拉伯文,意思是「歸順、服從、安寧、和平」,完全服從真主的旨意。
• Muslim(穆斯林):伊斯蘭的信徒稱為穆斯林,亦出自阿拉伯文,代表「歸信並順從真主命令的人」。
•Allah(阿拉):造化、調養宇宙萬物、掌管今後兩世、大仁大慈、全能全知的真神。根據聖訓,穆斯林僅敬拜獨一無二的阿拉,不拜其他聖人、偶像或神祇。
•Jihad:本為「在真主的道路上奮鬥」之意,有心、口、手、劍四個層面。
•回教:伊斯蘭教約在唐玄宗時,因安史之亂傳入位在中國西北方的回紇民族並成為主要信仰,故又稱回教。
•清真教:在我國歷史上,「清真」二字原為各教所通用,到明末清初逐漸為伊斯蘭教的專稱,所以伊斯蘭教也稱為清真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