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上課內容─基督教文化

投影片1

投影片2 基督教的源起與發展
• 源起
• 邪教
• 國教

投影片3 1.源起
• 源於猶太教一神信仰
• 由猶太人耶穌基督所創立
• 宣揚神愛世人,批評猶太當局腐敗
→信教者被羅馬政府處以死刑

投影片4
•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希伯的後代,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和天使搏鬥的人」。
•雅各生有12個兒子,後遷移到埃及,淪為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以色列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支族,後來統一由猶大支族的大衛擔任國王,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國王期間達到鼎盛。猶大王國後來也被巴比倫帝國攻佔,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後,後相繼淪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到了公元1世紀,因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開始自稱為猶太人。

投影片5
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稣,在他30歲左右時,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自稱是猶太人的救世主。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跡,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回應,使得羅馬帝國下的祭司團大受影響,且他所講道理多與猶太教的領導階層的言行有所牴觸,因此受到仇視。後來由於門徒猶大告密,而被釘死十字架。因此,基督教在往後二百年間乃羅馬帝國的異端邪教。

投影片6
•耶穌基督第一次宣講天主的呼籲,也就是福音,是在羅馬帝國皇帝凱撒提比留執政的時期。藉著耶穌和他的門徒的宣講,福音逐漸地傳到地中海沿岸,乃至全世界。
•耶穌一生的事蹟記載於「新約四福音」,是基督教最重要的經典。

投影片7 2. 邪教─受羅馬政府的迫害
· 其一神信仰與羅馬多神信仰不合
· 基督教徒拒絕敬拜羅馬皇帝畫像
· 基督教徒多屬中下階層人民,有違社會秩序之嫌

投影片8 基督教的盛行
• 崇高的倫理思想:在貧富懸殊、階級不平的社中,基督教宣稱天主是人的父親,人無分貴賤貧富都是天主的子女,都是兄弟姊妹。更要求人必須要過正直而道德的生活。
• 來世希望:當羅馬人民對混亂世界感到失望時,基督徒則充滿信心地期待一個未來的黃金時代─天國的來臨。

投影片9 基督教與羅馬帝國
• 關係:互助又相拒
1. 基督教抱持著一個「世界大同」的偉大精神,具有「征服」人類的使命;同時,羅馬帝國亦具有世界性,「羅馬精神」亦包容整個人類
→這兩種組織具有相似的使命,且出現在同一時代
2. 羅馬帝國對一般宗教採取「寬容」政策,只要不違反道德、社會秩序,亦不拒斥「崇拜皇帝」即可在帝國生存。然而,基督教既不是猶太教的一支、又非某一民族的專有宗教,且具有排外性質,拒絕崇拜皇帝,那麼它即是一個「非法社團」,因此羅馬政府不得不採取法律手段來對付他,於是「教難」時期開始。

投影片10
教難時期
I.時間:AD64尼祿皇帝~313君士坦丁大帝
II.原因:在本質上排除異己→違反傳統精神;拒絕崇拜皇帝→蔑視國家法令
III.階段:前期的教難(AD64-200) 多由地方部分人民所煽動,並非全國性的;後期的教難(AD200-313)開始演變為全國性的,由皇帝發起,遍布帝國各省

投影片11
•西元303年戴克里先為防止基督教在帝國的勢力過大,回歸羅馬傳統,開始發佈「最高價格敕令」,迫害了基督徒在羅馬帝國的生存地位,許多忠貞的基督徒殉教。

投影片12 3.合法宗教→羅馬帝國國教
但到了西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在克里梭波利斯戰役中擊敗政敵利西尼烏斯,君士坦丁成為羅馬帝國中唯一的皇帝,他以宗教上的寬容方式解除了戴克里先皇帝頒布的「最高價格敕令」,又因他在西元313年又發布了「米蘭敕令」,宣示:帝國內所有的宗教信仰皆為自由,羅馬政府允許基督教、猶太教等東方的一神信仰可自由傳教而不受政府的迫害;因為這兩道行政命令的效力,使得基督教可在帝國內自由傳教,基督徒歷經300年的政治迫害至此結束。

投影片13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影響
1.基督教變成國教:因著君士坦丁的支持,基督教不單成為合法的宗教,更在狄奧多西皇帝年間,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教會與神職人員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權,因此,吸引了許多士兵與公民集體加入教會。
2.政治與教會的混雜: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政府對教會就有一些政治上的期望,這些期望尤顯於統合人民向心力上。
3.教會因錯謬的教訓而發酵:因著基督教國教化,漸漸地,異教的信仰與風俗也一併進入了教會生活。
4.羅馬主教地位的鞏固:除了羅馬教會自稱是使徒彼得親自設立,並承繼其主教職分之外,因著其地理與政治上的優越,進一步的鞏固了羅馬主教優越的權威地位。

投影片14
•AD380年狄奧多西皇帝間接將基督教訂為國教。
•AD395年狄奧多西去世,他把帝國一分為二,即為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

投影片15 基督教的教義與內容
• 典籍
• 教義
• 基本認識
• 奧古斯丁

投影片16 1.基督教的典籍
• 《聖經》:《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
1. 舊約全書:猶太教經典
2. 新約全書:耶穌的門徒記載其言行編纂而成

投影片17 2.基督教的教義
• 強調平等、博愛,要成為上帝國的子民,是不受種族、禮儀、宗教、社會背景之限制的,也就是說基督教是超越了種族、性別、文化、階級、宗教的限制。
→打破「猶太人是上帝選民」的說法,亦代表上帝對世人的關愛是無差別的愛

投影片18
•宣導「愛人如己」的信念和誡命,當時羅馬帝國的神明不僅會互相傷害害會欺騙人類。基督教教義中,一個慈悲的上帝要求其子民以慈悲待人,並且將之延伸、超越到基督教團體以外的人群當中。在當時充滿苦難與悲情的羅馬社會裡,基督宗教成為讓羅馬世界得以更新且獲得生機的心靈基礎。
•耶和華是全世界唯一的神,只要信祂的必得永生。

投影片19

投影片20
•強調人是依照「上帝的形像」所創造:這個形像賦予人基本的尊嚴、權利、自由,和責任,換句話說,一個人不管性別、種族、出身、社會地位,或其他各種差異,他∕她在上帝面前都是自由且平等的。這是上帝創造這個世界、人類的本意。同樣的,耶穌在世時徹底打破了人類的歧視和偏見,他關心的是婦女、罪人、稅吏,以及在社會上被看輕的人,連孩童也是他最親近的對象。

投影片21

投影片22 3.基督教的基本認識
• 聖父、聖子、聖神三位一體的上帝:聖父即上帝、聖子即耶稣基督、聖神受聖父之差遣運行於萬有之中,更受聖父及聖子之差遣而運行於教會之中。
• 聖事:成聖得救的方法。聖洗(Baptism,最重要)、悔罪、聖餐(使信徒藉耶穌的聖體、聖血與上帝合而為一)。
• 普世意義:在階級及不平等的羅馬社會,基督教無分貴賤的普世價值觀,賦予人們無窮的希望。

投影片23 4.聖奧古斯丁
• 基督教神學理論的奠基者,被封為聖人和聖師
• 著作《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
• 他的神學成為後來基督教教義的基礎,影響整個東西方教會,尤其對西方教會最深
• 擔任希波主教期間參與四次主要爭辯,分別是對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隨即展開護教;對多納徒派的聖禮觀,發展出因功生效的觀念;對伯拉糾的罪與救贖觀,發展出自由意志、原罪、救恩、預定、神的主權及不可抗拒的恩典等論說;對異教的指控,寫下《上帝之城》的巨著。

投影片24

投影片25 中世紀教會的發展
• 使徒時期(AD 30 – 100)
• 苦難時代(AD 100 – 313)
• 國教時期(AD 313 – 590)
• 教皇時代(AD 590 – 1517)

投影片26

投影片27 1.使徒時期
• 主的使徒乃是信徒被神呼召,奉神差遣,憑著神的旨意,照著神和基督的命令,帶著神的權柄,傳揚神的福音,教導神聖的真理,建立各地的教會。他們是基督所賜給教會最大的恩賜,也是神在宇宙教會中所設立最高的職分。他們不是人按立的,是神親自設立的;不是人打發的,是神直接差遣的。神特別設立他們,並差遣他們到各處為神作工,設立教會。

投影片28 聖保羅的傳教路線
• 向外邦人宣揚耶穌的教誨
• 是基督教神學的創始人
1. 神創造了人,人的本性卻引導人入於罪惡
2. 耶穌基督是神的獨生子,為了拯救世人而被差遣到世間,他用自己的生命為世人贖罪,所以人的得救完全是神的恩賜


投影片29 2.苦難時代(教難時期)
• 一世紀中葉開始,羅馬政府不時殺害基督徒,有些迫害行動則是憎惡痛恨基督教徒的民眾發動的,但不管是官方或民間的迫害行動,不但沒有遏阻基督教發展,反而替基督教創造出一批殉道者,反而激發信徒的熱忱。

投影片30

投影片31 3.國教時代
• 在苦難時代結束前,各教會己經有不同程度的制度化。教會體制上己經脫離使徒時代眾長老和執事的帶領制度,進入單一主教制。在苦難時代結束前,更有教區主教制的出現。教區主教制使各自獨立的教會有從屬的關係。小的教會受大的教會監督,鄉村的教會受城市的教會管轄。

投影片32
當逼迫停止後,基督教成為國教,羅馬皇帝視教會為團結國家的重要力量。而教會也樂於借用國家力量,推持和提高教會自己的地位,並且壓制分裂者,竭力維持教會統一。政教合一,正是這時代的產物。

投影片33 基督教成為國教的意義
• 羅馬帝國公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基督教的道德標準。
• 基督教將個人生命價值的重要性注入羅馬的法制:人的價值不只限於羅馬公民,更包括奴隸、外族及蠻夷﹔同時,女人的地位也大大提高,納妾的惡習受到遏止;同時亦使得奴隸制度瓦解。
• 基督教的倫理及宇宙人生觀滲入文化體系中:本來面臨崩潰的羅馬文化因基督教注入的生命力,得以更新和發展,歐洲沒有因羅馬文化的崩潰而進入混亂的狀態中﹔反而,一種新的文化漸漸孕育出來,以後在歐洲開出燦爛的花果。

投影片34

投影片35 基督教世界
• 教會是莊園的信仰中心
• 生活作息多與教會有關(受洗、婚禮、祈禱、望彌撒、葬禮)
• 修道院修士(潛心修道、抄寫古籍→保存古典文化)

投影片36 修道主義
• 約在西元三世紀末四世紀初,教會漸趨世俗化,即有一班人開始主張離世隱居,過聖潔禁慾的修道生活。
• 對修道主義影響最鉅的,可說是聖本篤,他是義大利中部的一位主教,創立了歐洲最著名的卡西諾山修院及本篤會規,此會規為修士在修院過團體生活的指標。直至十一世紀,所有的修院都採用此規條,成了歐洲修院制度一致的生活準則。

投影片37
•另一方面,修道團體中有一班人主張走出修道院,四處遊行傳道。他們因身無資財,需靠百姓賑濟,因此又稱為遊募會士。這類遊行傳道的苦行僧中,最著名的為「方濟會士」、「道明會士」、「聖衣會」與「奧古斯丁團」。
•修道團體過著清貧和順服的生活,重視慈善工作與禱告,並有嚴格的團體生活規則,成為中世紀改革之先驅。

投影片38

投影片39 4.教皇時代─羅馬主教成為教會領袖
• 時間:西元第五世紀,羅馬主教又稱為教宗
• 分期:
1. 教皇的興起﹝從格里哥列到貴格利七世(590-1050)﹞
2. 教會權威極盛時期﹝從貴格利七世到波尼法修八世(1050-1294)﹞
3. 教皇權勢之衰微時期﹝從尼波法修八世到馬丁路德的95條(1294-1517)﹞。

投影片40
•原因
1.羅馬城成為帝國的文化中心
2.羅馬城的教會是最早成立的教會之一,無論在人才、財政和信徒方面都優於其他教會
3.羅馬皇帝也希望教會能成為政府的一部分,自然傾向於讓權力集中在羅馬,以便控制
4.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教宗肩負保護義大利的工作;並且派遣宣教士到北歐各地宣揚教義、建立教會。
→日耳曼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穩定社會秩序

投影片41

投影片42 教會發展的危機
• 信仰越發形式化表面化
1. 教堂建築取代生命尋索
2. 異教崇拜滲入教會
• 神職人員特殊階級形成
• 東西方教會隔閡日漸加深
1. 教會的自主權不同
2. 教會的內部建造不同
3. 教會自身影響力和號召力不同
4. 教會受外在文化的影響

投影片43 宗教與藝術
• 早期基督教的藝術可從當時的地下墓室〔Catacomb〕壁畫窺其面貌,這些壁畫除了是人類繪畫的遺產之外,也是當時基督教受羅馬暴君迫害的歷史見證。同時,基督教徒在死後都希望自己的靈魂能夠得到救贖,因此有很多地下墓室壁畫都以具有象徵意義的圖像來表現。
• 西元313年「米蘭詔書」頒布後,基督教活動公開化,教徒活動由地下轉為地上的教堂。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大量使用彩色石塊和彩色玻璃塊,以鑲嵌壁畫之形式裝飾內部,因為這些材料色彩閃爍神秘又經久不變色,因而加強了教堂裡需要的神秘感,也為接下來的拜占庭藝術的發展奠下了基礎。

投影片44
投影片45
投影片46

投影片47
•《米蘭詔書》頒布之後,早期基督教雄偉的教堂便相繼出現。這個時代的教堂建築可大致分為西羅馬的巴西利卡式(Basilica-plan)和東羅馬的集中式(central-plan)兩種。

投影片48

投影片49
投影片50 總結─基督教教會在中古時代的貢獻
• 在戰亂中維持部分的社會秩序,給痛苦中煎熬的人民以精神上的安慰。
• 戒律教士每天須從事體力勞動,不僅增加社會上的農工生產,並將優良生產技術傳給蠻族,促使蠻族進步。
• 將許多古書抄寫保存下來,對後來歐洲的文藝復興有很大貢獻。
• 深入蠻荒傳教,將橫行歐洲的眾多蠻族教化成為文明人。

投影片51
投影片52
投影片53
投影片54
投影片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