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上課內容─中古歐洲社會


投影片1 中古歐洲社會

投影片2 中古時代
• 造就歐洲社會和民族的時代
• 形成「歐洲」之概念

投影片3 中古時代
• 中古時代(the middle age)一詞最先是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史學家皮翁道(Flavio Biondo, 1388-1463)在15世紀提出来的。
• 他把西歐5~15世紀的那一千年稱作中古時代,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在希羅古典文化與文藝復興這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

投影片4
•西元476 年日耳曼人入侵,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並進入歷史上的黑暗時代。因為實質的滅亡已是多年的事實,所以當時的人並不感覺其重要。名義上說:東羅馬帝國的繼續存在,無異乎是羅馬帝國之整個的存在。
•從這一年起,羅馬不再是帝國皇帝的住所,羅馬的主教逐漸轉變為歐洲最尊貴且最有勢力的人物。一言蔽之,這一年是表明「奧古斯都」被廢,「教皇」代興的重要關頭,教皇統治歐洲是中古時代特色,所以,AD 476 是由上古時代過渡到中古時代的關鍵。

投影片5 歐洲古代文化的命運漸為日耳曼人所操持,且進而淪入於歐洲史家所謂的黑暗時代,但此後日耳曼人開始將他們的文化提升達於希臘和羅馬文化的水平線上。將數世紀以來的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再加上日耳曼文化的要素,使古代文化有再生和新生的可能,近代文化之所以如此豐富,如此進步者,皆有賴於此種要素之增益,所以 AD 476 實為人類文化命運的轉捩點,由羅馬人所保存和擴張的古代文化轉到日耳曼人手裡,我們便由古代史走到中古史範圍。

投影片6
•希臘羅馬文化並沒有在黑暗時期因蠻族的入侵而消失,反而希臘羅馬文化一直持續、改造,最終塑造了興起於第六世紀至十世紀的許多制度。
•例如:莊園與羅馬村社的關係、人身依附的殖民與封建社會農奴的關聯,以及奴隸制的沿續,羅馬法的傳承等等。此外,教會亦是重要的文化傳承者。

投影片7
•AD 476以後,由於地理形態的多元,使得歐洲由唯一帝國漸發展成許多自由城邦和民族國家,故從政治方面亦有其重大意義。西歐各國的疆域和民族格局,也是在此後得到大致的劃分。
•最重要的是今人所稱「西方文明」的文明形成,希臘、羅馬傳統、基督教傳統和日耳曼傳統,經過一千年的整合,終於形成了一種為西方人所集體認同的文明樣式—西方文明。
總而言之,中世紀是西方文明的一個承先啟後的時代,一個造就歐洲社會和民族的時代。

投影片8
投影片9
投影片10

投影片11 中古史的分期
• 中古初期(西元五世紀末葉~十一世紀中葉):中古文化的奠定時期
• 中古盛期(西元十一世紀中葉~十三世紀末葉):中古歐洲對內鞏固和向外擴張的時代
• 中古晚期(西元十三世紀末葉~十四世紀末葉):教會地位的沒落、新時代的崛起

投影片12 1.中古初期
• 拜占庭帝國的屹立與發展
• 阿拉伯帝國與回教世界的創立
• 封建制度的形成
• 基督教領導歐洲社會
→歐洲從一個混亂的局面邁向一個漸趨穩定的時代

投影片13 2.中古盛期
• 國內交通和商業的復甦,刺激新興城市的建立
• 新興的中產階級崛起,造成政治和社會的改革
• 政治:政教的衝突、十字軍東征、英格蘭、法蘭西和西西里王權鞏固
• 文化:教育的復興和大學的興起
• 宗教:基督教成為歐洲社會的支柱
→歐洲成為以神權為主的基督教世界

投影片14 3. 中古晚期
• 民族國家的興起
• 封建制度的沒落
• 掀起發現海外新世界的浪潮
• 走向崇尚理性的新時代

投影片15 中古文化的基礎
• 希臘羅馬的文化
• 日耳曼人的傳統
• 基督教會的領導

投影片16 希臘羅馬的文化
羅馬人雖征服的地中海世界,然而征服羅馬的則是希臘文化。在帝國擴張時期,羅馬人征服的民族多無固有文化可言,因此,羅馬人就成為「文化的輸出者」,而拉丁文就成為日耳曼人在文學上和政治上的共通語言。

投影片17 日耳曼人的傳統
• 日耳曼人的分布與族群
• 日耳曼人的社會與生活
• 日耳曼人的文化

投影片18 1.日耳曼人的分布
• 老家在波羅的海西部沿岸地區,亦即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南部、尼德蘭半島,以及今日德國北部沿海地帶,東至奧德河。

投影片19 2. 日耳曼人的族群
不論是法蘭克人或是撒克遜人,並不是指一些不同的民族,而是同一民族卻因語言和習慣不同而產生各異的部落,他們同屬於日耳曼民族。據推測,在遷徙之前,日耳曼人在語言和習慣上並沒太多的區別,但在遷移時,各部落之間失去聯繫,由於孤立造成語言、習慣的差異,而且每一部落為適應各地不同的環境,必須改變生活方式,乃有文化的差異,因此出現許多日耳曼的支派。

投影片20

投影片21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開始有「日耳曼人」的稱呼。
•民族大遷徙後從日耳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那維亞民族、英格蘭人、法蘭斯人和德國人,後來這些人又演化出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

投影片22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
• 西元二世紀以來,日耳曼人即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北邊。他們以牛馬拖拉滿載家當的車子,攜家帶眷的遷徙,軍隊也輾轉移動,一旦遇敵,即以車輛圍成圓陣,將妻子和家畜置於中央,勇敢的奮戰。AD375年因匈奴進入歐洲,逼使黑海北岸的哥德族渡過多瑙河大舉南遷,也帶動各民族相繼的大規模的遷徙。最後的入侵者為倫巴族。

投影片23
•汪達爾人稱霸地中海(AD429-534)。
•AD453匈奴阿提拉襲擊義大利,AD476西羅馬滅亡。
•AD453-711:東哥德征服西班牙。
•AD489-553:東哥德統治義大利。

投影片24 3.日耳曼人的社會
• 日耳曼人的社會和政治活動中心是宗族:在族長的領導下,人民為全族安全負責,即以武力對付敵人也在所不惜,除了對宗族的忠貞外,還有所謂「扈從」的習慣。
• 其中勇敢的年輕人自願隸屬於一位富有戰爭經驗和聲譽的老壯士,他們之間樹立一種強烈的夥伴關係─個人的忠貞。年輕人一方面可以學習戰爭的技術,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老壯士的保護和分享戰利品。他們都屬於貴族階級,所以「扈從」並不會降低他們的身分,而且這種關係在雙方同意之下,可以隋時解除。

投影片25 4. 日耳曼人的生活
• 農耕和戰爭是日耳曼人生活的兩大資源。
• 農耕的單位是農村,而戰爭的單位是老壯士的扈從。
• 耕地是輪流耕種以保持其生產力;而牧場與森林等是全族人所共有公用的。
• 戰爭是另一種謀生之道,搶劫鄰近部落或羅馬邊界,不僅可以獲得戰爭的經驗,更可以獲得生活的必需品。

投影片26 5.日耳曼人的文化
• 質樸而尚武的文化:定居後的日耳曼人或成為質樸的農民,或為尚武的軍團。當生活發生紛爭時,並訴諸武力或雜以巫術來解決。日耳曼人相當團結,也十分崇拜英雄與戰士,流傳至今的中古初期史詩,歌頌的便是慘烈的戰爭與勇猛的鬥士。
• 一股新鮮的活力:日耳曼人個個都是好勇鬥狠的武夫,他們體格健壯、精力活沛,給古典文化沒落的西方,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這股新鮮的活力雖短暫的使西方陷入動盪不安,經過一段沉潛後,與古典精神文化會合,醞釀成一股新的力量。

投影片27 基督教會的領導
•從第三世紀開始,羅馬文明不斷衰退,此時有賴基督教擔負起繼往開來的重大工作:它一面即承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一面培養自己和擴展勢力,將之逐漸傳播到整個歐洲。
•當羅馬政權在西方消失後,是基督教負起了領導的責任,各教區主教也代替了地方政府。

投影片28 中古歐洲社會
• 動盪、無序、落後,是中古歐洲早期的主要特徵。羅馬時代建造的交通大道,已呈現年久失修和被遺棄的狀態;商業活動急遽萎縮,貿易的規模和方式亦產生很大的變化。小規模的交易採用以貨易貨的方式,取代了貨幣交易的貿易型態。這些都代表著人類文明的城市生活基本消失。

投影片29
•直到西元962年,歐洲出現了由教皇加冕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歐洲成了一個由兩大權威─國家與教會─所統治的社會。


投影片30

投影片31 莊園制度的形成
• 羅馬帝國的自由農民雖有自由離開或轉賣土地的權利,事實上,羅馬政府為了稅收,常強迫他們世代居留在田地上工作。
• 羅馬帝國的一些自由民,因為不堪重稅而棄地逃亡,或將土地獻給某些有勢力的大地主,寧願自己降為佃農以求溫飽與安全。

投影片32 莊園經濟
• 在中古時代初期,西歐社會結構除了國王和主教之外,主要由兩個階層組成,貴族和農奴。
• 莊園制度似乎可視為歐洲封建制度(領主制)的一種社會經濟型態。

投影片33
•莊園的土地往往分成兩部分,一部份屬於領主,另一部份分配給農奴(一般不止一人)。屬於領主的部分由農奴「義務」耕種,因此,領主與在莊園上耕種的農奴是一種主奴依附關係。領主是莊園的主人,農奴隸屬地主。

投影片34
投影片35
投影片36 重犁的使用
• 農業中首當其衝又最重要的突破是「重犁」的使用。犁本身是極古老的工具,但羅馬人只知使用輕便的「輕犁」,這種犁只能應付地中海地區的薄地,對於歐洲北部更為肥厚而潮濕的土壤則無用處。「重犁」的發明能更有效的耕種北方土地。

投影片37 平民生活
• 依據:英國文學家喬叟的名著《坎特伯里的故事》中所描繪的平民大都是貪婪、粗俗、不敬上帝的鄙陋之人。

投影片38
•農民:不但要繳稅給地主,也要繳稅給教會。
•教士
1.提供一些基本的道德與精神指引
2.主持各種年節慶典
3.主持人生三件大事的儀式(出生的洗禮、結婚的祝福與死亡的祈禱)


投影片39
投影片40
投影片41
投影片42

投影片43 農奴地位
• 歐洲的農奴在現代意義上無疑是不自由的,它們不得離開土地,必須定期為領主從事無償勞動,必須繳納各種侮辱性的稅賦,並要受到領主自己設立的法庭管轄。
• 不過,他們又不同於羅馬的奴隸,他們擁有自己的一塊土地,可自己耕種來養活自己。每個人都有一定的人身權,在生產和管理方面也都有發言權。

投影片44
•莊園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生產所需要的一切。除了農業生產外,設有自己的麵包房、店舖、作坊和教堂,人員很少流動。鑒於此,中世紀歐洲的大部分民眾一生從未離開過家鄉或領主勢力範圍的地區。閉塞無知是當時十分正常的現象。

投影片45 封建制度
• 興起:西元8~9世紀
• 形成:西元10~11世紀
• 極盛:西元11世紀末葉~13世紀末葉
• 衰敗:西元13世紀~15世紀末葉

投影片46
•源起:法蘭克王國
•發展:隨著法蘭克人的征服,傳入義大利北部、西班牙和德意志,後來傳入斯拉夫的地區。諾曼人在西元1066年將它傳入英格蘭,幾年後傳入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

投影片47 封建制度的開始
• 十世紀的法國因加洛林王朝崩潰,成為維京人掠奪的目標,而無能的國王無法解決人民的痛苦。為求自保,人民將土地獻給地方上有勢力的貴族,希望取得他們的保護;地方上的領袖藉機聚眾組織自己的軍隊,有效保護自己和人民,組織維京人的攻勢後,乘機取代國王接管當地的統治權,並在轄區推行自己的法律與貨幣。

投影片48

投影片49 封建制度的運作
• 方式:
國君分封(在紛亂的時代中,君主將土地賞賜給他的功臣,以換取臣子的服務和貢獻)
臣子再分封(臣子可以再將他的土地分賜給其他貴族)。
• 政治關係
1. 領主:分地給人者稱為領主
2. 附庸:得到土地的稱為附庸,附庸的領地大可為一省,小則只有一個農莊。
→ 一個人對上而言是附庸,但對下則可能是領主,領主與附庸之間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投影片50 封建制度的社會
• 封建制度是一個階級社會,是貴族階級主宰的社會。
• 從政與從軍都是貴族的特權;貴族成為一個社會,並且形塑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 平民則安身於當人下人的處境。

投影片51 封建制度的意義
• 政治上:是領主與附庸的關係。當領主在分封土地給附庸時,受封者跪在領主之前,兩手放在領主手中,宣誓效忠,這叫做臣服禮,領主以長茅、手杖或是足以象徵分封的信物,交給附庸,叫做受職禮。
領主除給予附庸封地做為衣食武器外,同時尚有保護附庸的責任;附庸則須盡下列各項義務:服役、隨侍與捐獻。

投影片52
· 經濟上:多重地主與佃農的關係,佃農分為自由民與農奴,自由民租種地主的直轄田,可以自由退出,可以上訴國王法庭;而農奴則固著於土地,無遷居、改業的自由,平時耕種,還須聽從地主的召喚,從事修橋、鋪路各種工作。

投影片53 文化發展
• 基督教教會在有意無意之間,保留了古典文化,並成為中世紀歐洲文化的傳播者。當日耳曼人打敗羅馬帝國之後,基督教教會是唯一認識希臘羅馬文明價值的機構。保存古典文明的珍貴手稿是當時教會的一項工作。例如,在修道院的繕寫室,修道士除了抄寫宗教書籍外,還抄錄大量古典作家的作品。

投影片54
•此外,在中世紀早期,所有學校都是教會和修道院創辦的。教會把從古典希臘羅馬的世俗教育承襲下來的學科稱為七藝,用來為宣揚教會的思想服務。通過對文化的傳播,教會在促進日耳曼文化和羅馬文化交融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基督教教會不僅在保存和傳播古典文明上發揮了積極作用,還推動了人類學術活動的發展,被視為哲學一大組成部分的經院哲學,就是基督教教會開啟和取得成就的。

投影片55 大學的興起
• 大學興起是中世紀全盛期教育的一個重面向。大學這一機制實際上是中世紀的發明。起初,中世紀的大學還不是學者群居之所在,而是教師和學生組成的社團,這猶如是一種行會。
• 但後來「大學」一詞逐漸成指教育機構,成為有文科以及有一個或更多從事法律、醫學和神學課程的教學人員的學校。

投影片56

投影片57
•義大利最早的大學是波隆那大學,創建於十一世紀,為法律研究的重心。而歐洲最早最著名的大學是巴黎大學,最初本是教會學校,十二世紀開始成為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學術中心。

投影片58 大學的典型
• 義大利、法國南部、西班牙的大學多以波倫亞大學為藍本,這類大學學生自組社團,聘僱教師、支付教師薪水。如果教師表現不佳,學生會罰款或解聘教師。
• 歐洲北部的大學則以巴黎大學為藍本,這類學校是由教師而非學生組成社團,包括四種教職:藝術、神學、法律、醫學。

投影片59 中古大學的課程
• 歐洲北部的大學中,藝術和神學是研究的主要分支,十三世紀結束前巴黎大學才建立了幾個獨立學院。
• 中世紀的課程和今日有很大不同,當時並不包括歷史或類似社會科學的課程。學生進入大學後,要花四年研究基礎文科,也就是進修拉丁文語法和修辭學,掌握邏輯規則。
• 當時的學位課程強調抽象分析,但沒有實驗科學。

投影片60
•若為了使自己在未來的職業有一席之地,學生通常還需花幾年攻讀更高級學位,如文學碩士,或法律、醫學和神學博士學位。
•到中世紀末,巴黎大學神學博士課程延長到十二至十三年,而在此前還要用八年來攻讀神學碩士學位。

投影片61 近代歐洲的政治文化
• 所謂近代歐洲的政治文化,可歸納為兩條線:其一是近代國家型態的出現,即「民族國家」成為歐洲的普遍現實,另一條線反映歐洲人相互認同感,即「歐洲觀念」。前者通向主權國家,後者通向所謂的「歐洲統一」進程。這兩條線都承接於中世紀。

投影片62

投影片63
•「民族國家」通常是一種政治概念,意思是「民族」從它的自然狀態轉變為「國家」的政治型態,結束了中世紀基督教文明「西方帝國」時代的國界模糊的狀態。但是「民族國家」不但不脫離基督教文明,而且民族願望常是透過基督教的民族化而表達出來的。

投影片64
•歐洲觀念的源頭固然在希臘與希伯來,但的文化源頭,是覆蓋歐洲的基督教文明,這是歐洲人互有認同感的根本原因。基督教的誕生地在西亞,但西移後成為歐洲人的宗教,而且西方文明與基督教文明幾乎劃上等號,產生了耶穌基督的聖地,好像反而不屬於它了。

投影片65 歐洲觀念的形成
歐洲觀念何以會產生,來源有三:
• 其一是希伯來和希臘文化、基督教文明
• 二是因非歐洲文化(非基督教文明)對之形成的對照、對立和壓力所增強起來的歐洲自我意識。
• 三是戰爭頻仍,因渴望和平而尋求聯合之道。在中世紀後期,特別在近代,由於民族國家日益成為歐洲的時代特徵,歐洲觀念的政治內涵便特別突出。
中世紀對歐洲歷史的一個大的貢獻,就是「歐洲」這個概念的形成。

投影片66 feudal system
Under the feudal system, every person had obligations to a superior.
•The King promised God that he would look after the country.
•The barons or tenants-in-chief promised to support the King.
•The under-tenants promised to serve the tenants-in-chief.
•The peasants (including both free men and villeins) had to perform services for their landlords and pay them rents.
•Every person had a duty to someone els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