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上課內容-羅馬帝國

投影片1 羅馬帝國 圖
投影片2 地理環境
• 地勢平坦─適宜農耕
• 海岸線長,缺少港灣
• 地中海型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乾燥而炎熱
• 羅馬位置在半島西側
投影片3 歷史演變
• 羅馬建城 BC 753
• 王政時期 BC 753-510
• 共和時代 BC 509-27
• 帝國時代 BC 27- AD 476
• 帝國分裂
1. 西羅馬帝國 AD 395- 476
2. 東羅馬帝國 AD 385- 1453
投影片4 建城傳說
特洛依城被攻陷後,特洛伊公主的丈夫愛涅亞斯帶著家人逃亡至海外,並聽從太陽神的旨意,來到了義大利。他的後代希爾維亞與戰神生下一對雙胞胎嬰孩,取名為羅慕路斯Romulus與勒慕斯Remus。兩兄弟一出生便遭人擄走,幾乎淹死在台伯河裡,幸好後來為一頭母狼所救,成為羅馬人的始祖,從此之後,母狼便成為羅馬城的象徵……
投影片5 建城 圖片
投影片6 台伯河 圖片
投影片7 王政時代
• 抗拒附近民族的侵略 (如伊特拉士坎人)
• 發展出自己的文化
1. 創造羅馬曆法
2. 發展羅馬價值 (勇敢、服從、克己、 自律、重榮譽、敬神、
崇祖、守法律、責任心)
投影片8 共和時代
• 依據十二銅表法建立共和
• 與鄰近族群不斷衝突、戰爭、結盟
• 共和分期
1. 貴族共和:執政官出身貴族,實際掌權者
元老院由退休執政官與貴族組成
2. 全民共和:由平民出身的護民官維護權力
• 領土擴張
1. BC 341-264:占領義大利半島
2. BC 261-146:迦太基戰爭 →征服地中海沿岸
→吸收希臘文化、同時取得希臘化世界的控制權
投影片9 十二銅表法
• 參考希臘法制,保護平民權利、限制貴族權力
• 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 內容:傳喚、審判、求償、家父權、繼承及監護、
所有權及佔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
宗教法、前五表之補充、後五表之補充
投影片10 羅馬貴族vs平民 圖解
投影片11 共和早期的羅馬 圖片
投影片12 布匿克戰爭
1. 1st Punic War(BC 264- 241)
主戰場在西西里,因為迦太基在 西西里占領 墨西拿(Mes-sana), 羅馬出兵干涉引起。BC 241 擊潰 迦太基海軍,使迦太基喪失海上控制權。數年後,又取得薩丁尼亞(Sar-dinia)和科西嘉(Corsica),是 羅馬統一地中海沿岸各地的主要基礎。
2. 2nd Punic War
迦太基名將漢尼拔(Hannibal),時年29歲(BC 247-183)率精兵約五萬,與60隻戰象,由西班牙經高盧(Gaul)南側, 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半島,此後十餘年縱橫義大利全境。羅馬改由西庇阿(Scipio)率軍出征北非,進攻迦太基本土,迫使迦太基召回漢尼拔。BC 202 撒馬(Zama)戰役中,漢尼拔被羅馬軍擊敗。
投影片13 迦太基版圖
投影片14 布匿克戰爭路線圖
投影片15
3. 3rd Punic War(BC 149-146)
戰後迦太基只保持一商業城邦的地位,但由於其善於經商,經濟上的繁榮興盛使羅馬人嫉妒。BC 150 迦太基因努米底亞(Numidia)侵迫不已,上訴 羅馬無效,被迫對 努米底亞採戰爭行動。 BC 149, 羅馬以迦太基違約為由(元老院令迦太基人棄城,於離海岸約10哩處定居,對商業國言等於判處死亡),對迦太基宣戰,經三年血戰,原有居民50萬,剩下5萬,城陷之日,羅馬人將這5萬全發賣為奴,迦太基被毀為平地,領土建為 羅馬行省。羅馬奪得地中海的控治權,並取得西西里、科西嘉、薩丁尼亞及西班牙等地。
投影片16 條條大路通羅馬 圖片
• 建於西元前一世紀
• 共築硬面公路8萬公里
• 促進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 出自羅馬皇帝尤里安之口
投影片17 共和後期的擴張-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海 圖片
投影片18 帝國擴張版圖
投影片19
• 軍人獨裁時期(西元前一世紀)
1. 原因:此段期間,政治不穩、內戰不斷;
領土和商業擴張迅速→軍人和商影響政局
2. 發展:
(1) 前三雄:凱薩、克拉蘇、龐培 (Caesar、Gracchus、Pompey)
(2) 後三雄: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Octavianus、Lepidus 、Antony)
投影片20 前三雄照片
投影片21 凱撒 征戰路線
投影片22 後三雄照片
投影片23 三雄競逐 圖片
投影片24 屋大維
• 「我接受了一座用磚建造的羅馬城,卻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
• 統治43年
→是古羅馬經濟上最富庶的時代,
亦是古羅馬文學上的“黃金時代”。
• AD 14 八月去世
→元老院將之列為神,將8月稱為 奧古斯都Augustus(尊崇)。
投影片25 奧古斯都
• 政治:表面共和,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王
接受「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和元帥的榮譽
稱號,獨攬了羅馬的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大權
• 內政:建立第一支專業的消防團 、治安隊
• 軍事:創立羅馬第一支常備軍(包括海軍),
另創立禁衛軍(Praetorian Guard)。
• 經濟:改革羅馬的財政與稅收制度
• 建設:增加城市大理石的公共建築
• 文化:推動文藝保護,統治時期是羅馬文學黃金時代,
如賀拉斯、李維、奧維德與維吉爾
投影片26 阿克圖海戰 圖片
投影片27 羅馬和平
投影片28 奧古斯都時的羅馬(復原想像圖)
投影片29 西元177年的羅馬
投影片30 羅馬
投影片31 羅馬皇帝(前期)
投影片32 帝國分裂
• 時間:BC 395
• 原因:狄奧多西一世臨終前將帝國分為兩半
1. BC 379 皇帝格拉提安任命為共治皇帝
2. BC 392-395 統治整個羅馬帝國
• 分裂
投影片33 帝國衰弱
• 社會問題:貴族隨國家勢力的擴張,後來均成為田連阡陌的大地主;稅務包商制度產生另一批新的大地主,兩者都購買大批戰俘為奴隸,耕種其大田莊,壓迫原有小農,失業破產形成嚴重社會問題,土地問題因此成為內戰的導火線。
• 軍事問題:軍人追逐權力與財富,變為政爭主力,不再能善盡捍衛帝國的職守。
投影片34
• 政治問題:野心的政客利用種種卑鄙手段,收買選民,操控選舉,政治風氣日趨下流。加上羅馬人在各省任意收稅、貪污成風。因而開始相繼發生不少戰亂,如:奴隸戰爭、社會戰爭以及黨爭。
• 文化方面:頹廢的希臘文化、個人主義,腐蝕了羅馬的精神。
• 社會問題:家庭制度破壞,上層奢靡,破產小農聚居城市,奴隸制度興起。
投影片35 日耳曼民族南侵 圖片
投影片36 文化成就
• 傳統精神
• 法律
• 陽曆
• 工藝─建築
投影片37 傳統精神
• 受到農業社會的影響,表現在農人與軍人的兩種生活方式或職業之中
• 崇尚:農人的刻苦、耐勞、儉樸
軍人的服從、勇敢、守法、正直
→重實際不好玄思的個性
追求實用主義的現實生活
投影片38 羅馬法律
• 十二銅表法(十二木表法)
1. 時間:約於西元前451至450年
2. 制定:負責制法的10人小組將法律先後提交公民大會通過後,分刻在12塊銅牌上,樹立於羅馬城內的廣場上。
3. 評價:
(1) 李維說「十二表法是羅馬公法和民法的活水源頭,也是當時羅馬龐大複雜法律體系的基礎。」
(2) 西塞羅曾提到:一直到他的時代,十二表法還是羅馬青年受教育必須學習的東西。
投影片39
十二表法的基本性質是羅馬城邦裏的小農和地主,為了協調與明確分清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將長期以來約定成俗的習慣形諸文字。為何要將習慣形諸法律文字﹖根據羅馬人的傳說,因為小農平民為了保障自己的權益,抵抗“地主貴族” 不合習慣的壓迫,遂將習慣明文化。十二表所涉,以與一個小農社會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部分為主,如婚姻、繼承、財產所有與轉移、喪葬、家庭關係、以及司法程序、集會、偷盜等與公共生活或公共安全有關的規定。從這些規定可以清楚看見羅馬早期城邦生的特色和社會的性質。
投影片40
• 羅馬法律有三種: 自然法、民族法以及民法。
1. 民法:羅馬人自己的法律,只施行於屬於羅馬的人民。在羅馬帝國,除了羅馬之外,也有其他的城市可以有「屬於羅馬」的身分。
2. 民族法:羅馬帝國用於自己民族以及其他民族。雖然在名義上好像屬於每個民族,但是由於廣泛用到,因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法律制度。
3. 自然法:形上的概念,認為正義有一個理想標準。雖然世上的法律沒有得到此標準,但是人對標準的渴望仍可以當作改善具體法律的動機。西塞羅(Cicero)認為全世界各地各時只能有一個自然法。
「自然法」的概念保持批評任何具體法律的標準。因此希臘、羅馬文化提供「人權」普遍性的基礎。
投影片41 羅馬法對後世的影響
• 每一個公民在法律面前皆為平等
• 被告在成為被告之前必須清楚明白自己所被告的”罪名”
• 在法庭上被告有權自辯
• 被告的”犯罪動機”對能否定罪行十分重要
• 智力或精神有缺陷者不應對所犯罪行負責
• 法庭應嚴格執行聆訊程序
• 案件最後應出現:罪名成立、不成立或不可被證明
投影片42 羅馬曆法
凱撒大帝於BC 46年,依天文家索西琴(Sosigenes)建議修訂古羅馬曆而制定儒略曆時,將1年分為12個月,規定單數月為31日,雙數月為30日,而平時2月是29日,閏年是30日。
至BC 8年羅馬議會將8月改成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 Caesar)之名,稱為August,同時將8月改為大月而成31日,使它和紀念凱撒(Julius Caesar)的7月(July)日數相同,以顯示他和凱撒的功業同等偉大,而8月後的大小月全都反過來,即將9月和11月改為30日,而10月和12月則改為31日,8月所增的1天由2月裡扣減,因此2月於平年時為28日,閏年時才有29日。
投影片43 羅馬工藝建築
羅馬人將豐富的智力專注在實用科學方面,如:為了便利行軍和統治,在帝各地建築許多寬大的馬路;又在各大城中興建神廟、浴池、劇場、排水道等公共設施,並且常建有長達十數哩的引水道,引山中泉水供城市居民使用。
投影片44 建築 圖片
投影片45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說:『當(萬神廟)建築以其簡潔的幾何排列,被從穹頂中央一個直徑為9米的洞孔,所射進的光線照亮時,這個建築的空間才算是真正地存在。這種條件下的物體和光線,在大自然裡是不會感覺到的,這種感覺只有通過建築這個仲介才能獲得。真正能打動我的,就是這種建築的力量。』
投影片46 萬神廟
投影片47 萬神廟
投影片48 建築 門、柱、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f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